74岁的刘文珍家住松原市,年纪大了健忘,出门容易迷路。最近,刘文珍有了“护身符”——松原市公安局民警上门给她制作了一张“爱心卡”,上面详细记载了她的姓名、住址、联系电话等内容。一旦她迷路,民警和好心人便能根据“爱心卡”上记载的内容,顺利将其送回家。
在“三访三评”深化“大走访”活动中,吉林省公安厅认真归纳、细心调研全省近年来发生的老人迷路走失等相关事件情况,积极寻找消除或减少此类问题的最佳办法。在谈到省公安厅面向全省70岁以上老人广泛发放“爱心卡”的社会功效和意义时,副省长、省公安厅厅长马明表示:“这个做法很切合实际,得到了社会各界群众的一致称赞,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惠民效果,应该予以大力推广。”
全省每年救助老人5000余人次
据统计,全省现有60岁以上老人达300余万。有关老年人迷路走失、突发疾病倒在街头、上当受骗等各种警情,公安机关几乎每天都能接到。解决此类问题已是迫在眉睫。
2月4日下午,长春市公安局接到群众报警,一位老人摔倒在长春市萧山街马路边,情况不明。辖区派出所民警曹福军等人赶到后,及时将老人带回派出所。待老人情绪稳定后,曹福军耐心询问老人的自然情况。老人说自己叫李荣,今年92岁了,但记不清家里亲人的电话,只能记得自家方位。
安排老人吃完饭后,曹福军就带着老人按其指引的方向出发了。当天下午,他们几乎走遍了大半个长春市,也没找到老人的家。直到半夜11时,曹福军才费尽周折地联系上了老人的儿子。
据省公安厅不完全统计,2010年以来,全省公安机关出警处置路边摔倒案例4256起、走失案件2402起、迷路1661起,其中老年人所占比重达70%。而且大多数迷路走失的老年人患有老年痴呆症、脑血栓等疾病,描述不清家庭住址和亲属的联系方式,这给公安机关的救助工作带来了极大不便。
多次救助过迷路走失老人的吉林市公安局民警赵鹏说:“这些迷路走失老人有的记不住自己的名字、家庭住址,有的老人心里想表达但语言不清。由于着急回家,有的老人在公安机关内又吵又闹,我们看着也很难受。”
老年人一旦迷路走失,痛苦的不仅仅是老人自己,还有他的家人、亲友等,甚至牵涉到许许多多相关政府部门和社会公益事业单位,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经过全方位探索实践,省公安厅最终找到了一条解决老年人迷路走失问题的有效途径:给老人们统一制作卡片,上面记载着老人的名字、年龄等相关信息以及家庭联系方式,佩戴在老人胸前,即使老人迷路或者走失了,不管是民警还是好心群众遇到这种情况,都会便捷迅速地与老人的家人取得联系,帮助老人找到自己的家。
实践证明,这绝对是一个群众认可、有效便捷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