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我没给你做过饭,这四年更没尽到儿子的责任。这是我在监狱里学做的糖醋鱼,您尝尝!”4月13日,在四川锦江监狱开展的“百子千妻万母”亲情帮教现场,服刑人员刘涛(化名)为80岁高龄的母亲端出亲手做的鱼。
这是四川省司法行政系统以“服务群众、管理创新”为主题,模范践行政法干警“忠诚、为民、公正、廉洁”核心价值观,广泛深入开展“警民亲”服务群众“八件实事”活动一个缩影。
去年7月,四川省司法厅厅长李仲彬公开向社会承诺包括“一小时法律援助服务圈”、人民调解化纠纷促和谐、建立法律服务 “绿色通道”、开展“亲情帮教大走访”、法律顾问进万村、法制宣传进万家、坚持“阳光执法”、开展“外来企业专项服务”等服务群众“八件实事”。他要求全省司法行政系统将法律服务工作关口前移,走出办公室,深入群众做好法律服务工作。
从民警到领导、从基层到机关,从律师到公证员,从人民调解员到法律服务工作者,服务群众“八件实事”已成为全省司法行政系统践行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行动。据介绍,自服务群众“八件实事”活动开展以来,四川司法行政系统从群众最需要的事情做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问题改起,用实实在在的惠民行动凝结警民亲情,在巴蜀大地留下了一个个警民一家亲的感人故事。
法律服务在身边:“一小时法律服务圈” 基本建成
2011年3月,成都市金牛区五里墩东街居民何某因交通事故死亡。其妻林某顿时面临困境:既无工作单位,又无经济来源,女儿又正在上初中,75岁的婆婆也需要照顾。2011年5月,彷徨无助的林某试着走进社区法律工作室。
时值金牛区司法局启动 “1小时法律援助服务圈”活动。群众在社区就可向法律援助志愿者咨询,并完成受援资格初审。由此,林某成为该区 “1小时法律援助服务圈”活动第一个受援者。
在社区法律援助志愿者宋雯婷帮助下,2011年9月5日,金牛区法院作出一审判决,判令被告及保险公司支付赔偿款27万余元。拿到判决后,林某一腔焦虑化作万分感动:“最初只想咨询一下如何起诉,没想到交通事故也能得到法律援助,谢谢好律师,感谢好制度!”
“目前,‘1小时法律援助服务圈’已覆盖全部城镇居民和绝大部分农村居民。”四川省法律援助中心主任刘贵文介绍说,全省司法行政机关和法律援助机构以“使每个法律援助需求者,使用公共交通工具,1小时内能够找到一家法律援助工作机构”为工作目标,让群众能得到更加便捷的法律帮助。
据统计,截止目前,全省新增乡镇(街道)法律援助工作站700个,使这一类站点达到5739个,覆盖了全省85%乡镇(街道)。四川省司法厅还在律师事务所和法律服务所推行代为受理法律援助申请制度,全省836家律师事务所和1297家基层法律服务所变成法律援助的接待站、受理点和宣传窗口,全省法律援助接待点又增加2133个。
“为了让普通群众尤其是下岗工人、农民工等弱势群体能及时申请法律援助,四川从法律援助绿色通道拓展到公证、司法鉴定等法律服务“绿色通道”,让群众感觉法律服务就在身边。” 四川省司法厅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一年来,全省共受理法律援助案件4.1万余件,服务受援人群44万余人次,为困难群众挽回和避免经济损失4.8亿元。目前,全省196家公证机构已全部建立公证服务“绿色通道”,共办理预约上门公证5770件、服务群众14070人次;快速受理司法鉴定案件10566件;办理农民工工伤司法鉴定援助案件1560件,为老年人提供上门法律服务1577次,累计减免公证服务费用381万元,减免司法鉴定服务费用100余万元。
同时,各市州司法局针对当地政府的重大经济建设项目,累计提供专项法律服务3122件,为企业开展法律体检5409次,建立企业“法律健康档案”2900多件。成都市司法局成立了服务农村“四大基础工程建设”项目组,挑选了100名律师为全市20个县市区提供对口服务。泸州市司法局制定了“法律服务助推酒业加快发展的意见”,为“中国白酒金三角”战略提供专项服务。
亲情帮教大走访:彰显人间大爱
去年国庆,在四川省女子劳教所四大队,劳教学员华旻(化名)正接听亲情电话。“女儿,赶快回家吧,你爸爸快不行了,他想见你一面。”电话那头传来母亲刘景予焦急的声音。面对突如其来的消息,华旻眼泪婆娑。站在一旁的主管民警见状,接过华旻的话筒,答应刘景予争取尽快让华旻回家一趟。
随后,在省女子劳教所副所长张小燕的安排下,四大队民警着手给华旻准备请假材料,并安排专车和两名民警送华旻回家探视。第二天下午,刚从沉睡中醒来的华旻爸爸,看到女儿站在病床前,非常激动,不停地说:“我以为再也见不着你了。”当民警送给老人1000元慰问金时,老人不禁落泪,反复道谢。
像这样的事例在四川省劳教系统开展的亲情帮教大走访活动中还有很多。
“在邀请亲属来所亲情互动、建立家长学校、设立亲情走访员等机制的基础上,省劳教系统先后与省委宣传部、团省委、省妇联、成都市图书馆、21所高校、12家社会知名爱心企业建立长期帮教合作机制,社会帮教得到拓展和巩固。”四川省劳教局局长林蒙昌介绍说,到2011年底,先后有20多个单位、500多名社会人士、700多名戒毒人员家属代表参与了亲情大走访。除派出专职人员当面走访外,还开通走访热线电话、信箱,在网上开通官方博客、微博,用网络、短信、飞信等方式向戒毒人员家属、社会爱心人士收集信息,聆听他们对场所工作的建议和意见。
和劳教系统同步,四川监狱管理局也组织数千干警参与到“万名服刑人员亲属大走访” ”、“百子千妻万母亲情帮教”和“千名假释、保外人员大回访”中。
据统计,全省监狱(劳教)民警先后走访服刑人员(劳教、戒毒人员)亲属2500余人次,回访服刑人员(劳教、戒毒人员)1500余人次,走访社区矫正对象32000多人次,社区矫正对象家属8500人次。累计开展各类社会帮教、帮扶活动500余场次,受帮教人数12000余人,形成社会广泛参与的帮教体系,让服刑、劳教、戒毒、社区矫正人员这一特殊人群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春节期间,四川司法厅长李仲彬还专门给省内各监狱的服刑人员写了一封信,用亲情鼓励他们重拾人生的信心,积极改造。截至目前,李仲彬已收到近200封来自监狱的回信,众多服刑人员在信中透出真实情感。信中质朴、深切的话语,给服刑人员带来巨大影响。绵阳监狱服刑人员王某来信感言,尽管改造的日子枯燥而单调,但来信让他在迷途中找到了方向,找到重新开始的信心,“我决定悔过自新,认真改造,将来回报社会。”
服务外来企业: 营造良好投资环境
项目启动八年之久,先后投入近5亿元,却迟迟未能开工。3月20日,一面写着“高效履职解忧难”的锦旗被送到设于四川省司法厅的四川省政府外来企业投诉中心,感谢该中心积极协调为外来企业投资发展扫除了障碍,使得拖延多年的工程项目终于得以顺利开工。
“我们当时真的是感觉走投无路了,才找到了投诉中心,没想到不到半年就帮助我们把项目的所有问题都协调解决好了。”送锦旗的成都锦尚置业董事长助理沈国龙此次是专门从上海飞到成都,他口中的项目是日前已经在成都一环路开工建设的一座25万平方米的大型综合商业中心。
据介绍,该项目于2004年宣告启动,当时就被列入了四川省和成都市的重点招商项目。由于项目用地所属的原国有改制企业存在一定遗留问题,加之部分建筑的权属等涉及司法确权问题,资方在先后8年已经投入5亿元的情况下项目仍然难以开工。
四川省政府外来企业投诉中心介入后,积极协调多个部门和问题各方做了大量工作,依法为企业扫平了障碍,使得这一项目终于顺利开建。
事实上,早在去年7月,作为四川省政府外来企业投诉中心副主任的四川司法厅长李仲彬就署名给在川的160家外来企业写信做调查问卷,多次召集外来企业老总开座谈会了解诉求。并对外来企业公开了自己的私人邮箱,接受工作投诉。厅长公布私人邮箱,这在四川省尚属首例,截至目前,共收到“厅长信箱”来信1475封,已回复1396封。
据悉,四川省政府外来企业投诉中心去年共办理境外、省外来川投资企业投诉事项20件,为外来企业避免和挽回经济损失达4000万元。据统计结果显示,参与调查的外来企业对四川投资环境总体评价, “较好”以上的为86%,
“建设西部经济高地需要外来企业,天府新区的开建也需要大量的外来企业,我们有责任为他们畅通诉求渠道,营造一个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李仲彬告诉记者,除了整合部门、商会等24个成员单位的外部资源外,我们的律师、司法鉴定、公证、法制宣传等内部资源,也要通过投诉中心的平台把资源都整合起来,对外来企业的服务才更有保障。
服务群众“八件实事”,件件关乎群众利益,事事关系民生改善。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开展“人民调解化纠纷促和谐”活动中,全省共调处纠纷40.2万件;实施“法律顾问进万村”,先后为村级自治组织提供法律服务2.36万件,为城乡居民提供法律服务3.24万件;开展“法制宣传进万家”,全省共组织各类法制宣传活动达10.67万次;坚持“阳光执法”,全省监狱劳教所、各级司法局每月组织开展“接待日”活动,共接待群众来访上万人次,开展警务督察6996次,发现问题2446件,处理120人。
近一年来,四川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全体干警和法律服务工作者,积极深入群众、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向社会公布的服务群众“八件实事”的承诺全部兑现,得到了司法部部长吴爱英、司法部政治部主任张彦珍和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刘玉顺等领导和各级地方党政机关的肯定,广大群众的好评如潮。司法厅表示,现在正继续努力,坚持把“警民亲”服务群众“八件实事”做深、做细、做优,让广大群众得到更大实惠。(记者 马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