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bak> 群防群治

营口:“诚信林”下说诚信

2012-03-21 02:38:40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第二,党委和政府要科学谋划、积极引领、有所作为。弘扬诚信精神,单靠群众的自觉行动、自发组织是远远不够的。营口市委、市政府对“诚信林”这一重大典型给予高度重视,市委宣传部、文明办设计了一系列活动载体,组织引导干部群众广泛参与,使干部群众在参与中实现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第三,弘扬培育诚信精神,要动真情、办实事。宣传张凤毕一家的诚信事迹,营口市没有简单地将注意力放在报纸有名、电台有声、电视有影、报告有彩上,而是更多地关心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用他们的事迹感染带动更多人践行诚信精神。让群众看到诚信不白讲、好人不白当,才能推动形成“好人有好报”的价值取向。

    第四,树立宣传诚信典型,要镜头不变,一抓到底。不能让先进典型成为“流星”,重过程不重结果。营口市十几年如一日,紧紧抓住“诚信林”这一故事不放,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完善实践载体,使得这一典型落地生根、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营口市委书记 魏小鹏

    诚信是营口最亮丽的名片

    光明日报不仅在全国率先把营口“诚信林”叫响,而且还深入基层,在“诚信林”下发起这次关于诚信的讨论,既体现了光明日报的“走转改”实践,也体现出光明日报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当年看到数千人上山种树,张凤毕神采奕奕。

当年看到数千人上山种树,张凤毕神采奕奕。 李福、杨成光摄

    诚信,是一篇大文章,也是一篇真文章,更是一篇深文章。它既打动我们心灵,又触动社会核心价值,更推动人与社会和谐发展。作为一个被“诚信林”故事深深感动的营口人,我认为——

    首先,诚信来自于广大人民群众,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它是有生命力的精神财富。农民张凤毕一家两代人诚信还债的感人故事,不仅体现了一个家庭的诚信,更体现了一个社会对诚信的认同。可以说,“诚信林”是广大群众共同认可、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道德景观。

    其次,诚信得益于及时的引领和弘扬,成就于不断的积累和培育,它是有影响力的精神成果。一个城市的“人们”,是城市的软实力和无形资产。“诚信林”的报道,让营口多了一块“金字招牌”,诚信作为营口的一个品牌,正不断地提升着城市的美誉度。相信在全市人民的努力下,“诚信”这块金字招牌,一定会让营口的价值不断提升。

    第三,诚信是发自内心的道德,作用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它是有驱动力的精神引擎。营口从过去到今天都是诚信驱动力的受益者。1861年以后,营口作为东北最早的对外通商口岸,曾经非常繁华,成为连接关内外的物流中心和金融中心。无论是当年汇聚物流的仓储业“大屋子”,还是在营口兴起的“过炉银”制度,都离不开信用担保。可以说,“诚信”这种文化基因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营口近代的繁荣。

    我相信,诚信这种强大的精神动力,还会在营口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责任编辑: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