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重庆3月19日电(记者刘军、卢保红、段赛民、吕爱玲)
辣。
好辣。
蜇舌的辣椒陈年的酒。
吃一根辣椒喝一口酒,喷香的火锅还没有开锅,已经是一串辣椒入口,二两老酒下肚。
在豪爽耿直的重庆人看来,这样的吃法才辣的过瘾,辣的舒畅,辣的坦然。
这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周末。忙碌了一周的人们终于轻松下来。夤夜已过的重庆市大渡口区夜市上,满街的火锅店犹然灯火通明香气沸腾,食客那浓郁的巴渝乡音在夜空中久久飘荡。
“这么晚了,回家路上安全吗?”记者问享受完美食和朋友的道别的小张。
“怕啥子幺,在我们大渡口,半夜一个人走道,安全的很。”小张有着山城姑娘的特有的爽朗,对记者的担心颇不以为然。
来自一项乡民意调查显示,2011年度大渡口区群众对于安全指数高达96.33%,创下历史新高。
社会管理如何创新?要想管得好,先要理得清。
一个“理”字,关乎民情民声,关乎执政根基,更关乎党和政府对群众的敬畏感和倾力的服务意识。一个“管”字,人人有责,调动群众齐抓共管的积极性,需要政府对群众的服务意识,更要营造和实现平安的大环境。
连日来,记者在大渡口区这个“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走访中,感受最深的就是“平安大渡口”为大渡口区的社会管理创新找准了切入点。以“平安大渡口”为抓手,增进了群众对党委政府的信任与满意,推动了大渡口的更好更快发展,保证了“幸福大渡口”目标的实现。
平安滋润幸福来!大渡口区区委书记盛娅农坦言:“作为一个书记,要把社会管理创新作为工作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在十七大报告当中,总书记强调了党所抓的五个方面的建设。第一方面的建设是经济建设,接下来谈的就是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党的建设。从十七大报告当中提出的五大建设当中,已经把社会建设放在党所应该抓的工作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因此我作为书记来说,不管工作多么千头万绪,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是我们非常重要的工作,不管是在部署工作也好,在到基层调研的过程也好,一定要把社会管理工作放在心坎上。你在调查民生工作的时候也要在思考社会管理的工作在,考虑产业发展的时候,同时也要把社会管理工作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同时进行思考。社会管理是门大学问,是个大课题。但归根结底,就是要通过社会管理创新,实现城市安全有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城乡贫富差距缩小,人民安康富足。”
社区老人悠然自得。
城市安定安稳无案情 日子平实踏实才殷实
雾。
大雾。
夜色深,雾气浓。正是蟊贼出动的“好时节”。
可惜在大渡口,这样的“好时节”绝不是犯罪分子的“福音”。
就在记者抵达大渡口的第一个晚上,穿行于城区的大街小巷,不时能在不同的路口看到警灯闪烁的交巡警平台,不大的警亭门前,停泊着随时可出警的警车,执勤的民警可以在紧急状态下,5分钟以内封锁全区所有路口。
重庆市政法委副书记袁勤华介绍,从2009年开始,大渡口区按照全市统一部署,以提升群众安全感、幸福感为目标,构建起新型治安防控体系。
袁勤华告诉记者,新型治安防控体系首先就是建立起交巡警合一的警务勤务机制。通过整合刑事、治安、交通管理等多警种,以网格化形式在城乡社会面建立交巡警平台,采取“猫鼠同步”勤务模式,实行24小时运转。
在春晖路街道的柏华社区,社区主任陈孝平诙谐地说,街上没小偷,小区里贼也要碰鼻子。
陈孝平颇为自豪地表示,尽管这个小区是原来农村人口搬迁来的新型社区,但综治工作深入有效,已经组建起小区保安员、专职夜巡队员、低保巡逻队员、治保调解员、治安信息员、流动人口协管员等“六员”群防群治队伍168人,共同参与社区治安联防联控。
“别说贼,外来的苍蝇进来也能被我们的防控员发现。”陈孝平打趣道。
陪同记者采访的大渡口区政法委常务副书记周廷金介绍,全区设立16个交巡警平台,形成街面防控与厂区防控无缝对接,群防群治队伍社区防控等“六张网”综合防控体系建设,实现街区、社区、厂区一体化防控,确保社会治安平稳可控。
不仅如此,为特别保障孩子们的安全,大渡口还按照“一校一警”原则,每所校园配备专职校警,把全区中小学、幼儿园列为治安防范重点区域、公安重点保卫单位和必巡区、必巡线、必巡点。近年来,未发生一起重大校园安全事故。
此外,全区共投入3.1亿元,以视频系统建设为依托,建设1.6万个视频镜头,实施应急联动防控体系数字化工程,整合治安、市政管理、卫生应急、交通管理、环保等视频资源,全面提高治安防控和应急管理科技化水平,推进急联动防控体系数字化建设。
记者了解到,在大渡口区的每一个街口、每一个复杂场所都有不同角度的镜头预案,视频图像全部存储30天以上,彻底扫除监控死角和盲区,真正实现治安防控的可视化、点对点。
平安的基础是安全,安全的前提是防范,防范的重点很多,但挽救好特殊人群也是防范的重要工作。
在大渡口,随着治安环境的向好,没有了滋生做坏人办坏事的土壤。就是过去做过坏人办过坏事的特殊群体,再回归社区后,也能成为好人。
对于刑释解教、吸毒人员、问题少年等特殊人群,大渡口采取的措施是“不放弃、不抛弃、不厌弃、不嫌弃”,将“帮思想、疏心理、矫行为、扶生计”有机统一。
大渡口区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陈中举表示,通过出台《大渡口区重点人群服务管理办法》,切实解决特殊人群生产生活、生病就医、子女就学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建立临时救助金等特殊政策,让特殊群体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
陈中举介绍,全区217名政法干部与268名刑释解教人员或社区服刑人员结成帮扶对子,设立“社区服刑人员心理咨询室”,配备心理咨询师,区法院搭建“小梅谈心室”工作平台,未审工作推行“三见面”、“三了解”制度,创新帮教方式,激励未成年犯改过自新。帮助社区矫正和刑释解教人员解决落实户口、家庭接纳、基本生活等实际问题,实现特殊人群管控、帮扶、转化、就业“四个100%”。
“平安才有好日子嘛!”记者随机在街头采访的群众中,无不对居住环境的平安建设感到满意。一位企业主表示,周边社情的和谐平安,员工心头才会踏实,我们的才能发展加速,才能保证员工过上殷实的日子。
图为社区光荣树。
政府细心用心有耐心 群众舒心顺心不闹心
拆!
毋庸讳言,近些年来,在许多地方的经济高速发展中,一个拆字道出百姓太多辛酸。大渡口作为一个工业区,随着重钢的搬迁,面临着经济、社会、城市的三个转型,拆迁改造不可避免。但大渡口的一个“拆”字以“搬迁”为注脚,生动地诠释了政府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和与群众休戚与共的关爱情怀。
“只考虑经济发展的需要,不考虑群众的感受,甚至侵害群众的利益,这样的拆迁群众怎么会支持,又怎么会满意?”谈及大渡口区的危旧改造和拆迁,曾担任过大渡口区副区长的重庆市政法委副书记袁光灿表示,正是因为大渡口区以“搬迁”的概念注解拆迁,才有了政府细心用心有耐心,群众安心舒心不闹心,最终变“要我拆迁”为“我要拆迁”,实现了和谐搬迁。
搬迁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大渡口提出要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组织群众进行听证,充分保障群众的民主权利,尊重群众的意见,对大多数群众反对的项目坚决不予实施或暂缓实施,从源头上预防社会矛盾,保障群众切身利益。
在茄子溪片区危机改工作实施前,由拆迁户主民主选举了评估公司。评估公司结果显示,77.4%的拆迁户不愿搬迁。区委、区政府决定暂缓实施。
为什么茄子溪群众不愿意搬迁?政府在走访了解过程中,得知有的群众不了解搬迁政策,有的群众面临实际困难,有的则是存在财产分配纠纷。
如茄子溪辖区制材村一位姓蔡的村民,与已故丈夫和前妻生的几位子女在危旧房财产分割上发生分歧,子女中有人不同意她某多分财产,拒绝签财产分割协议,影响了拆迁协议的签订。街道办事处主任多次登门做子女的工作,反复宣传《继承法》。但持异议的子女仍固持己见,使签约迟迟不能如愿。在此情况下,街道多次与区法院取得联系,启动了法律程序,由法院作出财产分割判决,使财产分割纠纷得以平息,蔡阿姨也愉快地接受了危旧房改造签约。
一家带动一大片,随着宣传发动,再次对茄子溪进行评估,同意率达到91.4%,政府方决定实施搬迁。
新山村街道东风村片区也是主城危旧改中量最大的四大片区之一。辖区锁口丘社区19幢的廖朝容多年前将自家住宅开了一家餐馆,纳入危旧改后,夫妻二人有很强的抵触情绪。廖朝容一家情况非常特殊,夫妻二人经营了二十几年的餐馆,是其一家人唯一的生活来源。针对廖朝容的情况,街道进行专题研究,随后,街道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上门为她服务,帮她为新店选址,为她申请小额贷款……经过一系列组合式服务让廖朝容非常感动,并签下了协议。
大渡口在危旧改搬迁过程中,把群众工作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试验田”,运用风险评估机制预估社会稳定风险,通过民主听证了解民情民意,结合搬迁解决群众实际困难,给予搬迁群众最大优惠,从而实现“和谐搬迁”。
在大渡口,不仅有城市危旧房改造和城市建设发展产生的诸多问题,还有重钢环保搬迁,国企历史遗留问题和职工家属现实诉求交织。如何把这些影响安定稳定的因素遏止,如何使得群众合情合理的诉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成为大渡口信访工作的指导理念和社会管理的另一项创新工作。
“群众是家人,群众的来信是家书,群众的来访是家访,群众反映的问题是家事,群众工作是家业。”
秉持这样的“五个家”观念,大渡口建立群众工作长效机制。建立大下访长效机制,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信访事项三级终结、党政领导维稳责任制常态化。深入开展“三进三同”、“结穷亲”活动,倾听群众心声、解决群众困难。以“事要解决”为主线,领导干部着力解决信访“骨头案”,干部“大下访”成为解决群众诉求的“直通车”。全区机关干部入户走访8万余户居民,收集社情民意1万余条,解决突出问题630个,帮助协调致富项目225个,落实帮扶资金604.17万元。全区信访突出问题化解率达91.6%。
对于社会管理工作,大渡口的创新体现在那里?区委书记盛娅农说,抓住“缩差共富”根本,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关注群众信访“晴雨表”,不断改进党政工作水平,还要疏通群众诉求“民意渠”,推进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创新。加强安全生产监管,维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让群众过上舒心顺心不闹心的日子,才叫平安。让百姓切身的利益得到有效的保障,才是平安。有了平安,社会管理才能最大限度地服务群众,赢得群众。”大渡口区区长方佳军如此感慨。
群众遭遇难题有问题 政府关注关爱大课题
社会管理创新说到底,还要把民生落在实处。民生工作搞得好,社会管理才会有成效,群众才能受益,幸福指数才能提升。
群众的问题,就是政府的课题。群众有难题,政府要关注。
在大渡口实施的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民生始终放在第一位。政府始终以服务的理念,对群众的生活难题倾以真心、真情。
在新山村街道新一社区,记者和生活在这里的老人们有了一次零距离的接触。
听说过托儿所,可记者在这里却惊奇地发现了一所“托老所”,专门负责照顾“空巢老人”和孤寡老人。
社区书记王迪介绍,这个“托老所”是由街道投入资金700余万元打造的社区托老机构,由社会上一家专业的老人护理服务公司负责运营,实行酒店式管理。记者看到,每一个房间都宽敞明亮,有液晶电视、书桌、靠椅和整洁的被褥,与酒店并无差异。
“托老所”负责人表示,这里设施齐备,制度完善,能为高龄、孤寡和生活困难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心理抚慰、应急救助、健康保健、法律援助等服务。对于子女而言,可以选择日托、全托和上门服务,全托每月收费1500元,老人的吃饭、住宿、娱乐、照顾以及专业的心理、健康等服务全部包含在内。
记者在“托老所”正赶上下午临近晚餐时分,一进门,大厅内一块小黑板上醒目地写着一周的菜谱,荤素搭配,营养爽口。一侧的黑板报既有社区新闻,还有政策法规介绍。
书写菜谱和出黑板报的也是入住“托老所”的老人。他叫刘肇伦,85岁,子女都在外地,老伴过世后一人独居。选择“托老所”的全托后,居住的房间每天都有工作人员收拾的干干净净。同屋的老人作伴,更使得老人不再寂寞。
“这里老人多,说话的人多,需要什么说一声,服务就跟上来。很享受哦!”刘大爷笑眯眯地说,他最喜欢听音乐,以前一个人听,现在买了一套立体音响放在房间里,让“所”里的老人都能共享。
在这个社区,所在楼栋的党员、志愿者、楼组长坚持开展养老服务活动,做到“四陪”、“四定”、“四为”:即陪老年人聊天、活动、体检、购物;定期为老年人做家务、改善生活、清扫居所、添置新衣;为老年人做一次饭、洗一次脚、端一杯水、制作一件小礼物,从物质生活和精神满足两个层面关爱老人,使他们就近参加学习、就近参加活动、就近得到关心照顾、就近发挥作用,不断提高社区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个城市是否幸福,老人和孩子受关爱的程度就是“晴雨表”。
老人有了“托老所”,孩子们教育也不再担忧。12年制普及教育已经率先实现,农民工子女入学率达到100%。每年投入3800万元大力实施学生饮用奶、贫困生营养午餐、留守儿童关爱、义务教育学费教材费住宿费减免、区籍普高生学费全免、家庭困难女童和特殊儿童关爱、大学生入学资助等八大教育民生工程,惠及城乡40000多人次。
民生是百姓幸福安居的头等大事,是群众关注最多的问题,也成为党委政府关爱最多的课题。大渡口“五民工程”的实施,让“幸福大渡口”从概念走向实践,从畅想成为现实——
以民富为纲,实现劳有乐业。采取资本金补助、税收返还等措施,扶持返乡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等发展微型企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以民生为本,实现困有所济。建立低保、五保和三无人员生活保障标准正常增长机制,在全市率先实行农村养老保险全覆盖、城乡低保同标准、养老保险跨省转移,率先实现辖区“五保”、“三无”人员集中供养。
以民享为先,实现住有宜居。统筹考虑农转非人员、城市困难群体住房保障问题,快速推进公租房、安置房、廉租房建设。建成经济适用房127万平方米、蓝领公寓18万平方米、廉租房3万平方米。
以民智为要,实现学有优教。加快中华国学馆、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文化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唱读讲传”等群众文化活动,形成良好的文化教育社会氛围。
以民康为重,实现病有良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率达100%。全面实施基本药品“零差率”销售,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96%、100%,城乡居民医保报销比分别达70%、51%。
采访临近尾声,区委书记盛娅农用一组数据解读督了从“平安大渡口”向“幸福大渡口”迈进的足迹:
2011年,全区刑事案件破案数和打击处理违法犯罪人员数同比上升33.7%、40.4%,可防性案件、“两抢”案件发案数同比下降42.4%、24.7%。
全区坚持60%以上财政用于民生,建立“幸福大渡口”综合评价体系,推出120项民生项目。2011年3月,人民群众自评幸福感83.42%,比上年提高5.32个百分点。
平安是根,没有安全的根基,就没有幸福的保障;平安是福,没有民生的富康,就没有真正的平安。
因为平安,所以幸福!
有了“平安大渡口”,成就“幸福大渡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