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曾在全国首创大调解等一系列社会管理创新经验的江苏省南通市,近年来坚持抓住“人”这个核心做足文章,以同城化待遇、人性化帮教和均等化服务,促外来人口、特殊人群、新社会人等重点群体实现身份、认同、归属的转变,最大限度调动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维护了稳定,增进了和谐,创出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南通经验”。
同城化待遇:让“外地人”变成“本地人”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外来人口涌入城市,考验着城市的管理神经。南通市委副书记陈斌说,南通市现有外来人员超过120万,并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递增,他们既是地方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又是社会管理的新兴人群。南通努力做到以他们的呼声为第一信号,以他们的需求为第一选择,以他们的满意为第一标准,用同城化待遇,让“外地人”真正成为“本地人”。
近年来,南通着力推动外来人口防范控制型管理向权利保障型管理转变,深化服务,逐步推进同等待遇,建立了110多个融登记办证、就业介绍、房屋租赁、权益维护等多项职能于一体的镇街外来人口管理服务中心,使之成为外来人口的“娘家”、流动人口的“管家”和工厂企业的“亲家”。
同时,大力推进外来人口集中住宿、集中管理、集中服务的“三集中”建设,并以此为依托,为外来人口提供生活、文化、社区警务、法制宣传等“一条龙”服务,有效增强其认同感、归属感。最重要的是,南通大力推进“一证通”制度,将外来人口社会保障、医疗保险、子女教育等纳入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同规划、同推进,逐步使外来人口享有与本地居民同等的权利待遇。
“虽然我是安徽人,但是我在南通一点都没有外乡人的感觉。”今年32岁的夏效凤,2008年调到上海携程旅行网公司位于南通开发区的服务联络中心工作。她介绍说,目前住在政府为外来务工人员兴建的集中居住区“四海家园”小区内,条件特别好,就像家一样。孩子今年10岁,就在附近的实验小学上学,还不用交借读费。
“让梦在这里扎根,让心在这里泊岸,这里就是你温馨的家园。”正如“四海家园”的这句广告语,南通正以更加包容的胸怀,让千千万万个夏效凤享受发展的成果,加速融入本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