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街道)由“政府的脚”变成“居民的头”
什邡市方亭街道办副主任蒋应敏以前分管街道的经济工作,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工业经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招商引资等一批经济指标。光招商引资一项,上级一年下达的指标就达1700万元。蒋应敏说,那时的街道,就相当于“政府的脚”:只要完成了经济工作任务,就“一俊遮百丑”,其他的事情做与不做,做得好与不好都不重要。
蒋应敏说:“现在,小区有事,一个电话就能找到街道办的相关负责人协调解决棘手问题。有些事情不能拖,一旦拖下去不解决,就有可能‘小事拖大,大事拖炸’。这种小事折射出转变职能后给街道办干部工作带来的变化。”
德阳市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转变乡镇(街道)职能,不再考核乡镇(街道)一级完成经济指标情况,让乡镇(街道)干部腾出时间和精力做好社区服务管理工作。现在,这一级干部的眼光开始向下,将精力放在了社区管理上,开始变成“居民的头”,思考居民想的问题。
通过职能调整,目前德阳市的乡镇(街道)一级干部的工作作风有了很大的转变,但要管得长远,还得靠制度。为此,德阳市开始拟定新的社会管理创新考核评价机制,并借鉴梳理由该市罗江县创造的群众幸福指数评价体系,联合北京师范大学有关学者,进行群众“幸福指数”测评综合试点。
李向志说:“德阳市按‘岗随事设、费随事转、权随责定’原则调整社区管理机制,让群众‘进一道门,上一个网,办所有事’。只有敲得开群众的门,和群众谈得上话,才能与群众贴得上心。”
为建立贴近群众的社区服务管理机制,德阳市在每个社区建立支委、居委、监委和综合服务站、村居信息网“三委一站一网”,已初步实现群众在社区“上一个网、进一道门、办所有事”。
方便群众办事,关键在“一站一网”。德阳市梳理出76项社会服务和管理项目,其中劳动就业、社会保险、民政救助、医疗卫生、计生服务、户籍办理等35项政务服务全部前置到社区,由相应部门聘请代办员、协管员在社区蹲点办理。这种“1+N”代办模式,让社区综合服务站变成“一道门”,群众只需走进这道门,提出需办理的事项及上交相关手续就能办好自己的事情。这种模式将上面各部门的“千条线”穿进了社区这个“针鼻儿”。
目前,德阳市正在落实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按照人口和区域状况,将社区划分为若干网格,合理配置社会组织和社区干部、综合协管员、社区服务志愿者等,以网格点为单位,开展民情民意收集、流动人口和重点人群管理、政务服务事项代办、养老助残、留守儿童关爱、灾后心灵关爱等工作。公安、司法、卫生等部门也将工作平台前置到网格点,建立网格点警务工作站,实现管理到门口、服务到家庭,以“小网格”服务“大民生”。
一年来的综合试点实践证明,德阳市的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有力地促进城乡社区和谐。据四川省社情民意调查中心测评显示,2010年群众对德阳社会治安满意度达96.9%,名列全省第一。今年1至9月,德阳全市信访总量同比下降24.4%;群体性事件同比下降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