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很多人上网买东西时,除了看店家的信用是几皇冠还是几钻级别,还会详细查阅店家得到的评价,尤其要看中差评。开网店的小老板,最怕“难弄”的顾客:一个差评,多年努力白费。现在,有人利用网店老板的心理,将现实中的讹诈手段转向网络,干起“网络碰瓷”的勾当——“轻点鼠标,打个差评,想让我改,那就掏钱”!
遭遇“网络碰瓷”,卖家很受伤
小王是淘宝卖家新手,在网上售卖一款软件。当买家拍下这款软件时,她就会把软件的注册码发到买家的邮箱。
上周,小王收到一位名为“挣钱吧2011”客户的差评,称她的软件不需注册在网上就能下载到。“客户看到这个差评谁还会来买我的软件?”小王赶紧与“挣钱吧2011”联系。“挣钱吧2011”要求小王用QQ联系。
小王加了QQ,询问他为什么给差评。“挣钱吧2011”直截了当地要求小王买一张20元钱的充值卡“消灾”,并称自己有很多号码,如果不出钱,就会不断地给差评。小王只好给他买了一张20元的充值卡。
本以为就这样过去了,不料前天下午,小王的页面上一下子出现了5条差评。这次与上次如出一辙,可恶的是对方竟开口要价500元。
忍无可忍的小王再也不想“出钱消灾”,她有意地保存了和对方在淘宝旺旺以及QQ的聊天记录,准备找管理员进行申诉。
几十个好评才抵一个“差评”,卖家无奈
“刚起步的卖家还是好的,像我们这样长期经营网店的,收到一个‘差评’,基本就会‘致命’。”“ive”网店的客服人员“PrincessC”说,小王遇到的情况很普遍,每个大一点的网店几乎都会遭遇“碰瓷”。为了不让几年心血付诸东流,大部分受讹诈卖家还是选择了忍气吞声。
“PrincessC”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比如说一个卖家现在好评率是98%,一个差评可以下到97.2%,而20个甚至30个好评才会上升1%。”这笔账也解释了为什么大部分卖家即使遭受“恶意中差评”的时候选择忍气吞声。
虽然可以向管理员申诉,但不少卖家认为管理员“形同虚设”。“因为想判为‘恶意评价’,卖家要自己收集有利的证据,但淘宝网目前只承认旺旺的聊天记录,其他的聊天工具和电话、信件等都不能作为证据。可几乎所有的职业差评师都熟知淘宝网的这些规定,根本就不在淘宝旺旺上和卖家进行交流。”
“碰瓷的”敲诈完,“删差评师”紧随其后
记者采访时发现,有些“网络碰瓷者”敲诈方式也不单纯限于一种,逐渐多元化起来。
去年6月,网友“康宁猫”开了一家专卖服饰的网店。去年12月,一顾客一次性买下了5件上衣和一条裙子。但没想到,那名顾客却接连给了网店6个“差评”。“康宁猫”傻眼了:“我这店一共才卖出去十几件衣服,他一次给的差评,就让我的店全毁了。”她赶紧找那名顾客,询问到底问题出在哪儿,并留言建议那名顾客退货,只要把“差评”改过来就行。
这时,顾客发话了:改“差评”可以,一个200元。“康宁猫”正犹豫给不给钱时,又收到了另一个陌生号码发来的消息,对方自称是“职业删差评师”,删一个差评150元。
“康宁猫”宁可花钱删“差评”,也不想给“勒索者”钱。果然,钱付了以后,6个差评不见了。“康宁猫”正洋洋得意时同行告诉她:“你遇到的‘网络碰瓷’与‘职业删差评师’,应该就是同一个人,你被忽悠了两回。”
建议:谢绝“私了”,保留证据
郑州市法律援助中心律师朱玉勇说,从表面上看,“网络碰瓷”是现实生活中“碰瓷”行为向网络的延伸,同属于诈骗或敲诈勒索之类的违法犯罪行为。但由于其披上了网络的外衣,其隐蔽性和社会危害程度变得更高。“网络碰瓷”不仅损害了网络商家的合法权益,而且危害了本就脆弱的网络信用体系,急需警惕。但取证的确是个难题。
朱玉勇建议,一旦发现苗头不对,卖家就要加强防范:“要努力套话,让对方在聊天时把真实意图明示出来,保存好证据,交给网站工作人员或者公安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