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决定》的说明

  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解读]四中全会展示了什么样的司法蓝图?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召开,定格了两个不平凡的第一次:第一次专门研究法治建设的中央全会,第一个关于加强法治建设的专门决定。约1.7万字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法治”出现了166次,“司法”出现了73次,“公正”出现了21次。在法治中国的宏伟蓝图中,司法工作受到的重视前所未有,司法托举法治梦想的信心也前所未有。

提高司法公信力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六大任务

全会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这就是:1.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2.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3.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4.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5.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6.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完善党在依法治国中的地位
媒体解读

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战略部署,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就为新形势下国家立法工作确定了方向和目标,提出了任务和要求。

法治中国指南之执业篇:大有作为天地宽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从事立法、司法、法学研究等工作的法律执业者开辟了广阔发展前景,让我们来听一听专家们对决定中一系列新思想新举措的解读。立法者,要防止部门利益和地方保护主义法律化

用制度管住乱拨司法天平的那只手

  公平是司法的生命线。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提出,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许多法学专家认为,全会做出这一决定目的就是用刚性的制度管住试图拨动

期待公平正义 期盼法治立国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胜利闭幕,“四中全会公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立即成为互联网上热门的关键词。“期待法治能带来更大的公平和正义”“依法治国,关键要看如何落实”,网民们通过自己的方式发表对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的看法。“更公平、更法治、更和谐”——万千网民的评论,折射出普通民众对全面

改革与法治让中国梦“两翼齐飞”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强调全党同志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决策部署上来。这是继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改革开放基本国策之后,党作出的又一重大历史性决策。

基层干部说法治:法治 塑造从政新思维

  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依法执政,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遵守法律,带头依法办事,不得违法行使权力,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完善党内法规制定体制机制

六大任务图解






责任编辑:赵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