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法制宣传“动起来”

  “健全社会普法教育机制,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普法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近来,记者在走访各地时发现,随着传播方式的改变,各地在法制宣传方式上不断尝试创新,使得法律知识的普及“动”起来了。法律宣传,已不限于对法律本身的宣传,而在于在全社会形成法律意识,培养法治精神。

弘扬法治精神 树立法治理念坚持依法治国 推动法治建设
编者按

  12月4日,全国迎来第十三个法制宣传日,今年法制宣传日主题为“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共筑伟大中国梦”,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开展法制宣传日活动,有利于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设法治中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在全社会树立宪法权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形成守法光荣的社会氛围。

深度解读

良法善治护航中国梦

  “宪法与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弘扬法治精神、推进法治中国建设,都离不开信仰、尊崇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一些领导干部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用行政思维解决问题的习惯还在,所以,领导干部应带头学会运用法律方法、法治思维。其中,法治思维是最重要的。

人权司法保障彰显法治精神

  十八届三中全会为建设法治中国勾勒了改革整体框架。中国的司法改革,将向着“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大踏步前进。而在联合国大会上的高票当选,则显示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在人权领域取得进展的高度肯定。

热点关注

最高法院举办“12•4”公众开放日

  12月4日上午,最高人民法院举办公众开放日活动,这是自2009年以来,国家最高审判机关连续第五年在法制宣传日当天举办公众开放日活动。参加此次最高人民法院公众开放日活动的嘉宾包括网友代表、网络媒体代表、最高人民法院特约监督员、新闻媒体记者等共计80余人。

建设法治中国 检察官在行动

  各地检察机关,深入辖区机关、企业、乡村、学校、社区,开展法制宣传和警示教育工作,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重点宣传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积极帮助广大群众解决身边的法律问题,引导群众依法表达利益诉求,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有效地在广大干部群众中传播了法律知识,弘扬了法治精神。

建设法治公安 深化执法规范化建设

  建设法治公安是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5年来,在执法规范化建设中,广大公安民警的法治观念明显提升,公安机关的执法制度体系基本形成,执法办案场所面貌一新,执法管理的科学化、系统化显著增强,执法能力及执法质量、效率稳步提高。

“1+1”法律援助志愿行动实施地达123个县

  今年9月,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调研组赴青海省和甘肃省,开展“法援苍生”万里行活动。告别亲人,告别故乡,告别繁华,到西部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没有法律援助的地方去。近四年来,千余名律师和大学生志愿者投身于法律援助“1+1”行动,志愿行动实施地规模已达123个县。

普法:从宣传教育到群众实践

  “坚持法制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用法制宣传教育引导法治实践,在法治实践中加强法制宣传教育。”随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载入宪法,普法已不再是发宣传单、张贴宣传画,而是让群众参与其中,从普法宣传的受体,变为法治实践的主体;普法已不再是单纯的法律条文宣传,而更侧重于法治应用。

他们,让法治的温暖甚于阳光

  他们用践行法律的言行,彰显法治无处不在:他们同样用执着于法治建设的感人事迹,唤醒我们的信念;法治的温暖甚于阳光,因为,有他们的存在,有他们身后庞大的同行者、感召者、追随者的存在,更因为,你我已然感受到了这种力量的存在,勃发的激情燃烧在体内,皆要追随向前。

图片新闻
责任编辑:闫天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