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诈骗”就是违法犯罪份子利用手机短信、电话、传真和互联网等通讯工具,假冒国家机关、公司、医院、朋友等名义,谎称被骗人中奖、退税、家人意外受伤、朋友急事、有人加害或出售致富信息和投资分红等情况,叫其将钱汇入到指定银行卡帐户的一种诈骗活动。
近年来,有关部门不断加大对电信诈骗的打击力度,但为何电信诈骗仍然屡禁不绝?
电信诈骗规模不断升级,诈骗手段花样翻新,如何形成有效打击此类犯罪的社会合力?
对方说,你不能告诉任何人,连子女也不能讲 :被牵着鼻子一步步跌入陷阱
家住江苏无锡的李阿姨已退休近20年。一天上午,李阿姨买菜回家,家里的座机响了。对方是个男的,自称是电信部门的,说李阿姨家的网络到下午5点钟要被切断,因为有异常操作,要查询的话,可以给她一个联系号码。对方不让她挂电话,而且一直通着电话,联系电话接通后,对方说是“深圳市公安局”的,现在要进行电话取证,并且查到李阿姨在某地开通了一个住宅电话,现欠费3588元。“不可能,没有的事!”李阿姨一听就急了,眼泪就来了。对方说先不要哭,配合我们调查。
从这一刻起,李阿姨中了骗子的计,被骗子牵着鼻子一步步跌入陷阱。
【编辑点评】有人平时精明得很,遇到骗子就糊涂。骗子手法并不新鲜,难道他们会给人“洗脑”?[详细]
电信诈骗案受害人讲述被骗经过:“骗子们抓住了我的心理软肋”
去年9月12日早上8点左右,家住江苏省苏州市的程娟(化名)一个人在家,电话铃突然响了:“这里是社保中心,您的医保卡账户存在异常……”一个操广东口音的女人告诉她,她的医保卡被人在北京消费了,目前已被封卡。
程娟一听就急了,称自己从来没有到过北京,更别提在北京看病了。那个女人表示,程娟的医保卡信息可能泄露,并被人盗用,需要向北京警方报案,并让他们传一个备案记录过来,才能将医保卡解封。
很快,电话转接到了北京“110指挥中心”,一位“警官”让程娟提供了身份信息,又将电话转到了“北京市公安局某经侦支队”的“杨警官”那边。“杨警官”很耐心地核实了程娟的信息,并通过对讲机让“总部”对她的情况进行核实。“总部”称程娟涉嫌犯罪。
【编辑点评】骗子固然巧舌如簧,但被骗的人往往是因为自己的“心魔”而鬼使神差“着了道”。[详细]
如同情景剧,电话里传来警笛声和对讲机呼叫声:冒充公检法人员卷走大笔存款
60多岁的刘女士,曾是湖北武汉某中学高级教师,退休后在深圳生活已12年。几个月前,她被“警察”骗走了13万元。
刘女士回忆,5月25日,她在武汉家中发现手机上有一个未接电话,回拨后对方自称快递工作人员,说刘女士有个包裹未签收,被发现内藏毒品,已转交公安部门,提醒刘女士报警,并主动为她转接了“深圳市公安局缉毒大队”电话。自称办案民警的男子告诉刘女士,有人使用其身份信息贩毒洗黑钱,让她想想是不是得罪了什么人,可能遭人报复。
【编辑点评】骗子的行骗手法不断翻新,“演技”也越来越高,人们的防骗能力也得不断提升。[详细]
【诈骗手段】电信诈骗手段出现“新变种 诈骗语音提示涉及范围更广 从 “电话欠费”、“银行卡透支”、“法院传票”、“涉嫌犯罪”,到在群呼语音中谎称受害人“社保”、“医保”、“电费”、“有线电视费用”出现异常问题,可能被人冒用、透支,涉嫌洗黑钱或购买易制毒药品用于制贩毒,之后冒充司法机关诱骗受害人向所谓的“安全、核查账户”汇款。由于社保、医保、水电、有线电视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如果出现问题将直接影响退休金、社保补贴的正常发放和医疗报销以及日常生活,很容易使受害群众恐慌、失去理智,从而诈骗成功。 骗取网银动态口令,安装远程操控软件 电信诈骗犯罪活动在不断翻新骗术的同时,也在不断寻找避开警方防范重点的方法,以提高其诈骗的成功率。最新的做法是诱导受害人开通网银,再骗取网银账户信息,采用网银转账的方式,逃避银行柜面的堵截。这类受害人多为妇女和老人,对网银缺乏必要的了解,对账户信息不设防,就连网银安全最后一道防线的动态口令都向陌生人提供,安全意识极其薄弱。还有部分诈骗团伙利用受害人对计算机知识的缺失,诱导受害人安装远程操控软件,通过远程操控划转受害人网银账户中的资金。
【诈骗套路】学习培训后再“上岗”骗人 田某(男,34岁,湖北省仙桃市人): “我们首先由一线打电话人员冒充公安机关民警,找合适的行骗对象,告诉对方的身份证被冒用了,在某个银行办了银行卡,涉嫌洗黑钱犯罪,并问对方哪个银行有存款,如果对方相信了,一线打电话人员就会把电话转给二线人员。 王某(女,24岁,吉林省梅河口市人): 刚开始我在一楼接电话,就是“一线”。我们说:“你好,请问你有什么事?”对方说:“请问你们是不是某法院?”我们回答:“是,你有什么事情?”对方说:“我刚才接到电话说你们那有一张我的法院传票。” 林某(男,30岁,福建省仙游县人): 我们在参加诈骗前都要学习培训一段时间,学习的内容就是背诵一些文稿,背不熟练的就抄写,直到我们合格为止。稿件是原先就已经写好了的对话,都是一问一答形式的,提问人是我们要骗的人,回答人是接线员,有时接线员也会反问一些问题。
【诈骗剧本】“猜猜我是谁”电信诈骗剧本 骗子:林老板啊! 林老板:您好啊,哪位呢? 骗子:哎哟林老板,你咋连我声音都听不出来了!好好想想。 林老板:你是,哦,哦,王老板吧! 骗子:咳,你总算听出来了。我换号码了,特意打电话跟你说声,以前那个电话号码不用了,你改改啊! 林老板:好好好。 骗子:那行,其他没啥事了。有空联系啊! (第二天) 骗子:林老板啊,老王啊。 林老板:王老板啥事呀? 骗子:我这边还真有点事情,需要你帮帮忙啊! 林老板:您说,能帮的一定帮啊。 骗子:我昨天晚上和几个老板多喝了几杯,叫了几个卖淫女,没想到被派出所的人给抓了。搞了点关系和派出所的人说通了,给点钱就放我们出去。我现在没办法去取钱啊,你看看能不能先借我点钱,我一出去立马还给你啊。
家庭情况要保密,涉及钱财需小心;
短信诈骗花样多,不予理睬准没错;
邮包违禁不要慌,医保欠费要骗你;
电信欠费要核实,来电信息需辨清;
公安法院来电紧,回拨号码查仔细;
亲属出事别轻信,骗取钱财是目的;
飞来大奖莫惊喜,让您掏钱洞无底;
天上不会掉馅饼,涉钱信息勿轻信;
陌生号码不急回,大额汇款要当心;
询问信息要警惕,卡号密码需保密;
陌生电话勿轻信,以防害人又害己;
一旦难分假和真,110咨询最放心。
不轻信:不要轻信来历不明的电话和手机短信,不管不法分子使用什么甜言蜜语、花言巧语,都不要轻易相信,要及时挂掉电话,不回复手机短信,不给不法分子进一步布设圈套的机会。
不透露:巩固自己的心理防线,不要因贪小利而受不法分子或违法短信的诱惑。无论什么情况,都不向对方透露自己及家人的身份信息、存款、银行卡等情况。如有疑问,可拨打110求助咨询,或向亲戚、朋友、同事核实。
不转账:学习了解银行卡常识,保证自己银行卡内资金安全,决不向陌生人汇款、转账。据公安机关所作抽样调查统计,从受害者性别上看,女性占70%以上;从年龄上看,中老年人超过70%。因此,中老年人和妇女同志要格外引起注意。还有一些公司财务人员和经常有资金往来的人群等,在汇款、转账前,要再三核实对方的账户,不要让不法分子得逞。
要及时报案:万一上当受骗或听到亲戚朋友被骗,请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可直接拨打110,并提供骗子的账号和联系电话等详细情况,以便公安机关开展侦查破案。
桑志芹(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主任):
电信诈骗的剧本深谙人的心理弱点,充分利用人们好奇、怕犯罪的心理,步步设置陷阱,把人们绕进去。对付电信诈骗这类犯罪的最好办法,就是接到陌生电话时不予理睬,马上挂掉,不给犯罪分子任何机会,对犯罪分子提到的所谓“你可能涉嫌犯罪”,最好的心态就是“宁可信其无,不可信其有”。
人们都是有好奇心的,当接到骗子打来的电话时,受害人很想知道发生了什么。一旦这种心理萌发,就很容易被犯罪分子一步步牵进去。
除了好奇心,诈骗犯罪也利用人们害怕犯错的心理。老百姓一被别人说你犯罪了,会立即触动常有的防卫心理,因为谁也不愿被别人说犯了罪,就会去辩解,结果一辩解,对骗子透露的个人信息就越多,个人信息透露的越多就越容易被骗子利用。所以,当老百姓调动自己的防卫心理机制去表白去解释时,反而给了骗子更多的机会。
要记住,天上绝对不可能掉馅饼,中奖啊、低价产品啊,遇到这些诈骗信息或接到诈骗电话时,从萌芽状态开始剪除掉。就是把陌生电话直接挂掉,不相信这是真的,不给自己的好奇心以机会,那么你的心理弱点也就不容易被骗子掌握,以免落入骗子的圈套。
侯国田(吉林省公安厅户政总队总队长):
打击各类电信诈骗案件,特别是目前日趋高发的农村电信诈骗案件,关键就是两个字“打”和“防”。“打”,就要求公安机关不论案件大小,不论涉案金额多少,都要投入相关警力,积极侦办,绝不能厚此薄彼,不可求大舍小。特别是对于农村电信诈骗案件,绝不能丢弃不管,不能忽视放任。
童跃(广东省深圳市公安局南山分局刑警大队六中队副中队长):
在通话环节,深圳警方针对网络语音电话诈骗,联合深圳电信建立了“防诈骗语音提示”机制,可在市民接到可疑网络电话后自动追呼防范语音提示,在市民接到可疑网络语音电话挂机后能够马上自动追呼,播放语音提醒:“您刚才接听的是网络语音电话,如有提及电话欠费、消费透支、邮包藏毒、购车退税、社保退费等,可能是诈骗电话,请及时拨打深圳市公安局反信息诈骗咨询专线0755-81234567进行咨询。”不少市民在接到自动追呼电话后,马上提高了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