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毛泽东同志题词“枫桥经验”50周年,浙江省作为枫桥经验的发源地,近10年来致力于“平安浙江”的建设,在继承和发扬枫桥经验的基础上,在服务群众,化解矛盾纠纷,社会组织培育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就,特别是一些地方的典型经验还得到中央领导的肯定和表扬。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社会管理成就了昔日“人间天堂”今日的辉煌。
杭州市余杭区交通事故调解中心

  余杭区交通事故处理人民调解委员会被司法部授予“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
       采访手记
        走进交调中心,会看到左侧墙面上醒目的两行大字”让三分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这里的大厅办事员,人民调解员,法庭审判员都秉持着一个原则,那就是最高效便捷的为人民服务,让群众减少经济损失,减少诉讼成本,让矛盾纠纷的双方都能得到相对满意的结果。在这里我们深刻感受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枫桥经验依旧活力四射。

试点介绍

  2007年5月,在余杭区政府和区综治委的领导下,区公安、司法、法院、保险等多部门协作,成立了区交通事故处理人民调解委员会,运行以“公安交警、法院、司法及保险公司集中办公,卫生、民政、检察等业务部门联动”的交通事故处理模式。

主要经验

  以往,大量的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都通过交警部门行政调解、法院司法程序来解决,事故当事人需要跑多个窗口、多个部门才能解决,不仅费时费力,而且给当事人带来很多麻烦。交通事故人民调解是事故处理机制的一项新探索,其优点是形式灵活、流程简易、处理量大,并且能保证效力。交调中心设立了近300平方米的“一站式”服务窗口,集交警的事故先期处理、法律援助、保险理赔、物损评估、伤残鉴定、法院诉讼、人民调解于一体。

主要成果

  2012年,交通事故处理人民调解委员会成功调处案件4343起,调解成功率达到96%,调解金额达到5000余万元。今年以来,已成功调处2131起,金额达到1800余万元。被司法部授予“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

工作亮点

  交调中心审判庭:全国唯一一家入驻交调中心的民事法庭。余杭法院副院长,交调中心审判庭的分管院长庄根树说:“我们秉持‘能调则调,当判则判’的原则,引导当事人选择适当的法律途径维权。”审判庭进驻受理以来的2216起案件中,有1907起经调处成功,诉前化解成功率达86.1%,自动履行率达95%,

余杭临平东湖街道社会服务管理中心

  余杭临平东湖街道社会管理指挥平台        
        采访手记
        来中心办事的群众说:“自从有了社会服务管理中心,我们进了一家的门,就能找到各家的人,就能办成各种各样的事”。这种一站式的服务模式不仅为群众提供了便利,也极大的节约了行政成本。值得一提的是中心协调室的微信平台真正实现了边查边记,随访随录,即拍即传,大量基层信息从一线得到捕捉,问题从源头得到反映。

试点介绍

  2011年,余杭临平东湖街道在全国率先建立了镇街社会服务管理中心,实现了基本服务公共服务“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服务有代办”的便民服务新格局。中心共设11个服务窗口,对外办理129项服务事项。其中服务类81项,代办类36项,证明类12项。

主要经验

  一是2010年开始,街道探索信访代理制,由社区工作者担任群众的信访代理员,做到“群众张嘴,社工跑腿”几年来,90%的以上的信访诉求在社区得到处理。二是街道每周一三五安排律师在法律咨询窗口坐班,免费为群众解答法律问题。三是与区法院合作,开展诉前调解,已成功调处案件16起,涉及原告134人。

主要成果

  仅2012年,中心共受理咨询1万4千余件,办理业务近3万件,化解纠纷700余件。截止今年9月,全街道共采集各类信息7万余条,通过网上处理各类信息事项632种,建立电子台账2010件。

工作亮点

  微信平台:2013年8月25日街道微信平台成立,9月2日正式运行,至今共收到信息400多条,有效信心252条,微信平台的工作人员对记者说:“我们每天大约收到30条信息,收到信息后我们会第一时间联系有关部门进行处理,处理结果会反馈给巡防队员。”临平街道自创的微信平台已然成为全省统一的综治信息系统的有力补充。

杭州市上城区平安365社会服务管理平台

  上城区平安365应急联动指挥中心一角       
        采访手记
        在上城区平安365应急联动指挥中心内有一面很大的屏幕墙,墙上装有高清视频影像,这些影像让城市的安全不留死角。平安365,平安每一天,在拥有美丽西湖的上城区,社会服务管理网格化工作体系已经基本建成,上下联动,部门联动,群防群治。真正实现了“让每一寸土地都有精细化管理,让每一户人家都有心贴心服务”。

试点介绍

  杭州市上城区平安365社会服务管理平台是基于110社会应急联动指挥中心,整合全区资源建立起来的信息化指挥平台。

主要经验

  上城区在全区推行“四级网格化管理”模式,目前全区共计6个街道54个社区159个基础网格,每个基础网络设置一名网格长,1到3名协管员,1到5名信息员,全区共计159名网格长,305名协管员,769名信息员。信息采集员通过街面巡查,发现问题第一时间电话告知信息平台并配发图片,相关部门看到信息之后会进行及时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及时反馈。

主要成果

  “之前110报警中有25%的警情不是公安机关管辖的内容,自从有了这个平台,110报警量减少了5%左右,有效节约了警力”。上城区公安局政委,平安365应急联动指挥中心主任丁建华说,“之前相关部门解决一件事情的平均需要5个工作日,目前只需2.5个工作日,去年年底群众对政府工作的平均满意度为94%。”

工作亮点

  有效监督:平安365在为群众办实事的同时通过完善的监督机制确保其高效的运行,其中信息员的工作情况通过网络,报纸,110报警和信访进行考核。相关部门的处理情况则由政府专门的效能办予以监督。

宁波市海曙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

  宁波市海曙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一角
       采访手记 
        从公益创投项目的宣传册上,记者发现海曙区内的一些在足浴店的工作人员申请到了为老人剪脚趾甲的项目,凭借他们的专业技术为50位困难高龄和孤寡老人义务剪指甲,这个项目虽然只申请了3800元的经费,但社会影响非常大。服务中心汇聚的就是这样一些草根的公益组织,在这里你只要有团队,有项目,通过评估,就会获得经费,他们的理念就是‘人人参与公益’”

试点介绍

  宁波市海曙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成立于2010年12月,是浙江省首家注册的民办非企业性质的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主要为各类社会组织提供政策咨询、信息交流、培育孵化、能力建设、评估指导、登记年检等全方位服务和专业化支持,促进社会服务要素的有机集聚和社会组织的集群发展。

主要经验

  中心致力于构建集“服务、协调、管理、预警”功能于一体的社会组织协同服务管理体系,在全区形成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街道社会组织联合会、社区居委会三级组织网络。

主要成果

  中心成立后海曙区的社会组织从714家发展到1462家。去年全区有156个组织申报了公益创投项目。中心已经建立起覆盖全区的社会组织服务网络,经过中心培育孵化的社会组织逐渐成长,开始把坚持公益服务变成了一种习惯,一种自我需求,一批公益项目已经成为呵护心灵的和谐因子。截止目前,中心已为各类社会组织提供培训交流和专业支持近30次,受理居民有关社会服务的热线求助200多次,求助办结率100%。

工作亮点

  公益创投:中心按照公开征集公益项目——组织专家评审项目——签署项目合作协议——监测评估项目实施——总结分享项目经验的程序,组织开展公益创投项目的培训、申报、评审等具体工作,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公益服务。至今已出资446万元资助了305个公益项目。

  讲解员在介绍81890中心研制的老年人专用电话
       采访手记
        宁波市如今已经将81890热线在全市应用,并向全省推广。面对面的交流照顾,是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一种方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解难帮困是另一种方式,81890让人感到政府为民服务细致周到。为民服务的真心、先进的现代技术、科学的体制机制,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运行机制在81890的实践中得到不断的完善。81890像一个家,让群众尽情感受着温馨与梦想;81890像一座桥,让群众充分体验着效率与希望。

试点介绍

  “81890”始建于2001年8月18日9时,由政府提供公共运作成本,无偿为市民、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需求信息服务,是宁波话“拨一拨就灵”。它根据群众的不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有效的提升了人民对政府的满意度,培育了社会服务市场,活跃了劳动力市场,使公共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同时提升了城市文明程度。

主要经验

  “81890”的服务宗旨是“便民利民,有求必应”;服务理念是“以人为本”;服务目标是“让人民群众100%满意”;服务措施是“全天候、全方位、全程式跟踪监督服务”;服务方式是通过电话、短信、网站等多种渠道为市民提供各类服务;服务模式是“政府搭台、市场运作、社会参与”。

主要成果

  2012年,81890累计接到居民求助961653件,比去年同期的923398件,增加4.14%,办结率100%,回访满意率达99.88%。81890网站点击量已达4770万余人次。在2012年8月9日,81890日求质量创新高,达到了4792个。

工作亮点

  一键通电话:为80岁以上老人和60岁以上患病老人安装81890一键通电话机。当老人遇到身体不适急需求助时,可以按电话上的“求助键”或者随身遥控器向81890发送求助信息,依托81890求助服务中心通知家人或亲属进行救助。

责任编辑:刘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