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日前正式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这是中国启动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标志性试点。”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法治经济”,试验区转变政府职能、创新开放模式和强化法制保障方面的表述,体现了改革开放与法治建设必须齐头并进,相辅相成。
上海自贸区: 中国经济“升级版”

  上海浦东,从杭州湾北岸洋山港临港新城出发,一路北上,直至长江南岸外高桥港区码头,4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大约28.78平方公里的土地,即将挂牌成为中国大陆首个自由贸易试验区(简称“自贸区”)。 7月3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这是中国启动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标志性试点。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中国继加入WTO后又一次更高层级的开放,它将远远超越“特区”“新区”争取优惠政策的层面,探索要素市场开放、政府边界厘清和行政管制放开,成为“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新引擎。

上海自贸区是国内首个真正国际意义上的自贸区

  “自由区”(Free Zone)目前是国际通用提法,其核心是强调“境内关外”的自由贸易,直至今天国际上关于自由贸易区的种种理解和称谓,都是指符合该公约界定的经济区。上海自贸区属狭义自由贸易园区。中国此前已经建立了与自贸区类似的六类特殊经济园区,包括保税区、保税物流区、保税港区等,但上海自贸区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贸易区。详细

对外开放新高度—解读上海自贸区三大热词

  “负面清单管理”、“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可复制”……随着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渐行渐进,此类热词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自贸试验区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在新一轮改革开放中它将起什么作用?通过解读这些热词,可见开启投融资体制大改革、扩大开放新标杆这一国家战略的宏大叙事,以及“试验”之下的静水深流。详细

上海自贸区探路新一轮经济改革

  在当前世界经济减速、中国国内成本要素上升,中国经济迫切需要转型升级、通过改革释放新的红利之时,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将创新开放模式,为发展注入新动力。更多的是制度创新,而非依靠优惠政策,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将市场行为的主导权更多地给予市场主体,使政府从过去的管理型逐步转变为服务型。这正是此次开放不同于以往之处。详细

上海自贸区为中国带来什么

  上海自贸区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基础上的升级,在深化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扩大服务业开放等方面,都将会有新的突破。这次自贸区启动目标,不再像中国加入WTO时所产生的以商品贸易为主的开放效果,而是将以要素自由流动、自由贸易为主导的高层级的开放水平。详细

上海自贸区的法律创新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8月26日审议了《关于授权国务院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国务院决定的试验区内暂时停止实施有关法律规定的决定(草案)》。 根据草案,在试验区内,对负面清单之外的外商投资暂时停止实施外资企业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等3部法律的有关规定,暂时停止实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自贸区在实践中所做的诸多制度创新还不仅局限于以上行政、投资及金融领域,还包括更广泛的法制、社会管理等,这都客观上要求自贸区摒弃那些可能阻碍业务发展的法律、知识产权及社会管理方式,重建更加市场化与最小风险化的体制机制。上海自贸区巨大示范效应也有望推动我国进入新一轮改革的快车道。

“负面清单管理”成突破性改革

  “负面清单”试点将是上海自贸区试点的具有突破性的亮点,也是核心意义所在。到目前为止,我国对外资的管理一直采用《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的模式,所有的外商投资只能在规定的范围内活动,或者说是“正面清单”,只能做清单上的事情。而负面清单是给不开放的行业和受限制的商业活动列清单,明确地告知哪些领域和行业是限制或禁止外商活动的,只要未列入名单的,都属于“法无禁止皆可为”的范围。详细

变管理型政府为服务型政府

  建设上海自贸试验区,意味着各界普遍关注的以放权为标志的改革将进一步深化,企业的投资自由度将大大提升。试验区将会带动金融、税收、贸易、政府管理等一系列政策调整,建设上海自贸试验区以“开放”倒逼“改革”,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将市场行为的主导权更多地给予市场主体,使政府从过去的管理型逐步转变为服务型。详细

构建离岸金融中心需法规创新

  日前,上海已向国务院申报将综合保税区建设成为自由贸易区,使区内中外企业享有区内贸易自由、人员进出自由、货物进出自由、货币流通自由、货物存储自由等五大权益。而离岸金融业务是自由贸易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上海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同时也需构建离岸金融市场,需要健全离岸金融法律和监管、诉讼制度的创新。详细

主动对接国际贸易投资新规则

  近年来国际贸易投资规则体系面临重塑。包括:推行更高标准的贸易自由化;积极推进投资自由化;更加强调服务贸易自由化;更加强调公平竞争和权益保护。 建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就是要先行试验国际经贸新规则,积累新形势下参与双边、多边、区域合作经验,为发达国家开展相关谈判提供实证样本和依据参考,为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提供有力支撑。详细

改革先行 法治保障

  上海自贸区:核心是制度创新

  强化法制保障 凸显改革新动向

上海自贸区:制度创新的“试验田”

  制度体系创新将带来改革红利。自由贸易试验区不是特区也不是新区。目的不在于争取若干优惠政策,而是旨在建立一套与国际接轨的新体系,实现对投资、贸易等领域的高效管理。国外的管理模式遵循“法无禁止即自由”的原则,而我国则采取行政许可、审批制度。负面清单管理的探索将使得未来上海自贸区范围内的外商企业管理逐步和国际接轨,审批制也将转为备案制。详细

法律界:上海自贸区“制度创新”需法律保障

  “自由贸易区的法律突破取决于产业开放的尺度,自由贸易区的创新也会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测试经济的承受能力,法律突破也一样会是渐进式的,不会一竿子到底。” 高度的法制水平至少包含三个重要方面——高效率和高水平的立法权、高效率和高水平的争议解决机制、不可或缺的高水平律师队伍。上海自贸区的发展必须依赖高度法治的环境详细

以法治方式推动城市自贸区先行先试

  上海自贸区肩负中央赋予的先行先试的使命,旨在探索我国对外开放的新路径和新模式,推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和行政体制改革。任何改革探索都是突破性的实践活动,创新对外开放模式,需要突破我国现行法律对外商投资企业的设立及变更实行严格审批制度的规定。详细

自贸区“法律松绑”的法治解读

  自贸区“法律松绑”显然有利于减少行政审批、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创新对外开放模式,暂停实施法律是国家立法权限范围内的事项,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应当具有严格的法律程序。通过“暂停实施法律”的方式调整法律体系是有依据的,也是必要的。详细

责任编辑:闫天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