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飞行中的民用航空器内的秩序,防范和制止劫机、炸机以及其他对民用航空器的非法干扰行为,保护民用航空器及其所载人员和财产安全。就让我们通过两个典型人物走进真实的空中警察生活,感受这一特殊职业的人生酸甜。
想当一名空中警察不容易,必须通过层层考试和培训:最基本的要求是过“三关”——国家公务员考试、严格的身体素质测评、航空公司的航空专业培训;过关后,依照一套科学严谨的训练体系实施常态训练;一线空警出国交流培训,学习国外同行的先进技术和经验。 大约用一年时间过“三关”,才能正式成为一名空警 体技能初任训练被戏称为“脱皮训练” 每三年一次体技能“复训”,达标后才能继续上机执勤 “我们都是持‘证’上岗的” 参加赴德国交流团队,了解学习国外同行的先进技术和经验
他们每个月要飞20余天,在飞机上持续敏锐地观察所有人、物、事;他们执勤时处置最多的是违规使用电子产品行为和酗酒滋事行为;他们要面对各种人:有的想谋财、有的想害命,甚至有的精神错乱;他们有时持续出勤24个小时以上,而且要保持清醒;他们无法像地面警察一样与嫌疑人反复周旋,要能“一招制敌”;他们只希望安全,宁可平淡,也不要惊险刺激。 普通空警每年要飞1000小时至1200小时 执勤纪律很严格,容不得半点松懈 第一次“单飞”,几乎眼都没眨 空警必须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职业敏感性 执勤中处置最多的是违规使用电子产品的行为 对机上盗窃,实行“机上控制、机下处置” 一次紧急的押解任务,持续出勤36个小时 碰上一个被“恐怖分子”“威胁”的乘客 一旦遇到搏斗,尽量“一招制敌”
他们都已经为人父亲,都有自己可爱的“小棉袄”。他们的妻子也在“机场圈”里工作,一样早出晚归,女儿更多时候只能由老人照看。马嘉彬的女儿8岁,因为家在北京,孩子可以让爷爷奶奶来照看;张玉青的女儿刚2岁,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轮流从外地赶来北京照看。如果没有家人的支持,他们无法做好这份工作。 吃饭睡觉都“没谱”,要自己想办法在“没谱”里找到“谱” 最应该感谢的是家人
我们看起来孤单,其实不孤单 张玉青:万米高空中,如果发生多人劫机,而我们又与地面失去联系,没有后援,这是我能想到的最坏情况。我们出勤坐在旅客中间,绝大多数人不知道我们的真实身份,有时会感觉自己很孤单。 但仔细想想,就会发现,我们其实并不孤单,除了机组成员,机上乘客也都站在我们这一边。 马嘉彬:从登机开始,我们就从旅客中选定了一些感觉可以信赖的人,比如军人等。一旦出现突发事件,这些旅客都是可以被带动起来的。 前面谈到的“6·29”劫机案就证明了这一点。如果当时不是飞机上那些乘客勇敢地站出来与劫机者搏斗,很可能就不是这样的结果。在万米高空,乘客就是我们可以依靠的 “后援”。
在万米高空,乘客就是我们可以依靠的“后援”
马嘉彬:36岁,中国民用航空局公安局空警总队一支队三中队副中队长。1995年在南方航空公司参加工作,1998年调到国航,2003年加入空警队伍,曾荣立个人三等功3次,被评为优秀公务员4次、国航集团优秀个人1次。
张玉青:31岁,中国民用航空局公安局空警总队一支队二中队民警。2005年进入河北省唐山市公安局工作,2006年加入空警队伍,中国民用航空局公安局教员,国航兼职教员。曾被评为中国民用航空局公安局岗位技能练兵优秀个人、空警成立10周年先进个人,2009年至2012年连续4年被评为优秀公务员。
维护飞行中的民用航空器内的秩序,防范和制止劫机、炸机以及其他对民用航空器的非法干扰行为,保护民用航空器及其所载人员和财产安全。
空警一支队是中国民用航空局公安局空警总队派驻到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的空中保卫力量,主要负责国航的机上安全保卫工作,下设8个中队(北京4个中队,天津、内蒙古、重庆、浙江杭州各1个中队)和1个大队(成都)。2006年1月23日,空警总队和国航在北京为民航空警总队一支队暨国航空中保卫支队举行挂牌仪式,标志着空警一支队正式成立并转入运行。
2006年至2012年底,共执行党和国家领导人专、包机任务392架次;处置飞机上违法、违规行为4002件;遣返、协助押解人员9496名;协助抓获机上盗窃犯罪嫌疑人108名;
2010年,参加了首都机场“蓝盾2010”反恐怖反劫机实战演习;
2011年,执行埃及、利比亚撤侨包机任务共31架次,为9654名旅客提供安全保障;执行日本震后运输任务;执行境外特大电信诈骗犯罪嫌疑人跨境押解任务;执行“7·5”事件A级通缉犯罪嫌疑人押解回国任务;
2012年,根据空警工作特点,独立策划并成功开展了“尖刀2012”反恐演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