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的根本目标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增进人民福祉。立法是设计正义,执法是落实正义,守法是维护正义,司法是矫正和救济正义。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也是执法和司法的底线。人们只有认为法律是公正的,执法和司法是公正的,才会相信法律,才会依靠法治。法治要求处理好公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的关系,其本质是通过法律使公权力与公民权利达成一种和谐状态。【详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高度,提出建设法治中国的奋斗目标,并就法治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和道路。讲话内涵深刻、务实创新,饱含着以人为本、心系人民的真挚情感,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指导,标志着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迈入了新的历史阶段。【详细】
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进一步明确把这24个字确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这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是在全党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遵循。【详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治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法治在保障人权、规范权力、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维护稳定、实现公平正义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依然存在,建设法治中国,应着力破解权大于法的难题。【详细】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4月24日审议通过了修订后的《环境保护法》。新修订的《环保法》贯彻了中央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最大限度地凝聚和吸纳了各方面共识,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和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创新的新方向。二新环保法基础性立法的明确定位,也将对整个环保法律体系的建设起到引领作用,为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法律基础。【详细】
对于公诉裁量的研究离不开公诉权和检察制度的宏观背景,只有将其放置在检察制度整体发展脉络的视野中,公诉裁量的本质和价值才能得以凸显。这恰恰是本书研究的一种特色,作者在研究公诉裁量问题过程中注意从公诉裁量的现象入手,以抽丝剥茧的方式逐步辐射到公诉权和检察制度的发展历史,为我们呈现出公诉裁量从现象走向制度的来龙去脉,也为当前各国检察制度的异彩纷呈做出了较为精辟合理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