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步统计,截至去年底全国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共有2006家,全年产值2800多亿元。有机构预测,到2020年这个行业规模将突破4500亿元。经过多年整治与规范,保健食品安全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但依然存在不少问题。自5月初至9月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在全国开展打击保健食品“四非”(非法生产、非法经营、非法添加、非法宣传)专项行动,对保健食品市场进行整治、惩处、规范,促进保健食品生产经营秩序进一步好转。为鼓励社会各界、消费者对食品药品违法违规行为进行监督,国家食药监总局还公布了举报电话:12331。这是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成立后开展的首次全国性专项行动,被称为"史上最严"。
17个保健食品违法广告被叫停:国家食药监总局对2012年和2013年第一季度电视、报纸保健食品违法广告监测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数据显示,17个保健食品违法广告频次居高不下,严重欺骗和误导消费者。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要求相关省局收回企业的保健食品广告批准文号,并对保健食品证件持有人进行行政告诫,责令企业立即停止发布违法广告,提交书面整改报告。[详细]
9种假保健品含化学药物被查处:近日,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通过对保健食品的专项监督检查和抽验,在“清脂胶囊”等9种产品中检出被禁化学成分。经核实,该9种产品均被确认为假冒保健食品。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要求,各省(区、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依法进行监督检查。发现这9种假冒保健品产品,立即依法采取控制措施;对生产经营上述产品的企业,依法严厉查处;涉嫌刑事犯罪的,及时移送公安机关。[详细]
专家讲座背后暴利惊人:租用酒店一天的费用是500元,主持人每天给老年人赠送礼品,礼品一般都是挂面、洗衣粉、香皂等之类的东西,一般价格在2元钱左右。赠送200名老年人礼品的费用不超过500元。那么,他们的保健品成本是多少呢?其实,他们所谓的一个疗程的保健品市场价不超过1000元,另外,这些保健品只是起保健作用,不能代替药物治疗。[详细]
部分高考保健品夸大功效:随着高考的临近,各类高考补脑益智保健品都在热卖,有的地方还开设了高考保健品专柜。一位业内人士透露,每年高考前他们就会增加各类保健品的储备,价格也会比平时高很多,比如平时几十元的鱼油此时零售会翻一倍甚至更多,而主打含有氨基酸、果糖、VC、卵灵脂、脂肪乳等成分的保健品更是借助高考“噱头”抬高身价。[详细]
保健品并非万能良药:很多老年人身患慢性疾病,容易病急乱投医。骗子正是利用他们这种心理,将一些假冒保健品宣传成神丹妙药。”这些所谓的保健品,或违法宣扬疗效,或定价畸高,或质量无法保证,或干脆就是“三无产品”,有关部门应加强监管。同时他也提醒中老年人,不要轻信所谓“大师”、“专家”,要对自己的身体有正确认识,定期检查身体,以免上当受骗。[详细]
体验店的秘密:体验店里一般放着几台理疗仪器,都是免费使用的。顾客来了先唠家常,听起来如沐春风,充满亲情,其实暗藏玄机。如果对方没工作就不再往下唠了,如果是有单位的,比如教师,就接着唠。老伴是做什么的?为的是套出老两口的关系,知道谁当家,谁掌握钱。如果在家里说了不算,唠了也没用。还要唠孩子,因为子女可能不信这个,买完了有可能给退回来。[详细]
检测仪的真相:现在老百姓都“精”了,有时不大信专家,但你不能不信“科学”吧?有一种仪器据称能测出血栓前状态。只要抽取1毫升静脉血,放在仪器里转10分钟,拿出来倒在纸上,就能看到血栓长短。这种仪器通过调节抽血量和仪器温度,可以人为控制检测结果。有的老太太一看自己血栓有问题,都被吓哭了;等她买了东西第二次再来时,可以把血栓调短点,表明吃药见效了。[详细]
培训出来的“专家”:保健品行业专家没有一个是真正的专家,所谓专家多数是培训出来的,为了不露马脚,体验店必须事先和他们沟通好,把顾客病史告诉“专家”。比如,在检测单不显眼的地方作记号,脑血栓代号“N”,心脏病代号“X”。看到记号,“专家”心里就有数了,会说得特别准,让老人觉得遇到了“神医”。[详细]
日前,在公安部的统一指挥下,重庆、福建、云南、广西、四川等地警方同时行动,成功打掉一制售假冒保健品犯罪团伙。
5月21日,记者从重庆市食药监局获悉,即日起重庆市将查处辽宁健康伟业生物科技的新稳唐桑芪胶囊等9种假冒保健食品。
近日,厦门警方破获一起特大假冒保健品案,这些假冒保健品不含有标识上注明的主要原材料,而且不具有保健功效,每盒成本不到10元钱。
5月15日,江西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采取“绿色销毁”的环保处理方法,集中销毁200余种500余件10余吨假劣保健食品。
陕西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近日制定新规范,保健用品命名禁止使用虚假、夸大和绝对化的词语,如“特效”“高效”“奇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