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进步,清明祭祀多了不少新方式、新风尚。在先人墓前献一束鲜花、挂一串千纸鹤、栽一棵树等,都是表达着对先人的思念和祝福。还有新出现的网络祭奠很值得推崇。轻点鼠标,在网上为亲人建一个墓园。这些网络墓园资料可长期保存,随时上网都可点击网页、查看亲人的生平事迹、照片、视频等。这种祭扫方式不受地域限制,不为时间阻隔,既免去了奔波之苦,又避免了铺张浪费和环境污染,还延伸了清明祭拜的含义。人们应当利用这个传统的节日,开展各类民俗活动,举办具有地方特色的寻根祭祖、民俗文化表演和民间艺术展示等,提倡更加文明、环保、低碳的祭祀方式。
一抔黄土:近年来,在城市里,一些“风水好”、装潢豪华的墓地,动辄数万元一平米,比房价还高,连小产权墓都出来了。一切向房地产市场看齐,还出现了“炒墓”一族。 中国人一向重视身后事,威势如秦始皇,可以给自己造出一个地下世界。普通老百姓虽做不到那样,也会尽其所能地为自己安排好。影视剧中,常常出现子女不惜卖身为奴为父母换一口薄棺的桥段,虽为艺术夸张,却也可见一斑。 秦始皇并没有因他的豪华墓地而使他的儿孙、他的王朝多几分福泽。人死万事空,后人的哀思多少,和墓地豪华程度也没什么关系,要安身,一抔黄土足矣。[详细]
清明时节话感恩:清明祭祖,不为先辈 “灵魂不死”,仅表一种追思,属情感的礼仪之举。不仅寄托着每个家庭发自个体情感的感恩与缅怀,而且形成了民俗传统和集体仪式,承载着擦亮历史记忆、反思过往功过的功能。故《论语》有云:“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清明节得以沿袭上千年,也充分说明中华民族是一个懂得感恩的民族。百善孝为先。对去世的长辈,“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理所当然。但若靠“厚葬”来体现孝心,则是对传统孝文化、对感恩的误读。“祭而丰不如养之厚”,发扬孝道应弘扬 “厚养薄葬”。[详细]
带着诚敬之心过清明:“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冬寒已去,春意盎然,又是一年清明时。古往今来,每当走进这个既有缅怀逝者之悲戚伤感,又有踏青赏春之放飞心情的时节,感悟生命与自然的心灵共鸣,总是人们在这个传统节日里特有的感怀。时代终将赋予清明节更多的现代活力,需要社会新风的倡导,更需要挖掘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在追思先人,祭之以礼时,到底应该带上什么去祭奠呢?心祭重于形祭,带着诚敬之心过清明,不仅是对浩瀚历史的敬畏,更是对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光大。[详细]
当还清明以“清”“明”:“祭如在”,清明祭奠的本义乃在于表达对亲人的感念与尊敬。形式可以不同,内涵却是不变。鲜花祭奠、绿树祭奠渐成新风,“微博祭祀”、“时空邮箱”等受人追捧,清新自然的祭祀,符合时代新趋势,也契合社会新要求。只要缅怀先人、尊老孝亲的真心真情在,鲜花可代替纸钱、音乐可代替鞭炮、网络遥拜可代替舟车劳顿,清明节更可收获环境之“清”、心灵之“明”,获得更为丰富的内涵。倡导一种既符合中国传统心理又适应现代文明的丧葬习俗,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其实,将一束鲜花、一曲音乐敬献于逝者面前,何尝不是最好的纪念?[详细]
清明祭扫可“清明”:慎终追远、思亲怀故,是植根于中国人心灵的伦理价值。时值清明,洒扫祭拜渐多。从四川某地因祭奠引发80多起山火,到“卖纸手机搭售纸充电器”的段子,关于如何表达情感、赓续传统,再次引来议论。扩坟、烧纸、放鞭炮,传统的祭奠仪式背后是中国传统的世界观、伦理观,有着强大的文化基础。然而,随着时代场景的切换,习俗也需要革故鼎新。雾霾让更多人看到鞭炮的另一面,耕地减少也推动着丧葬方式的变革。而不惜重金购买“美女”、“手机”等祭品,更让祭奠变成炫富甚至是闹剧,在烟熏火燎、垃圾遍地的环境污染之外,造成“心灵污染”。 “祭如在”,清明祭奠的本义乃在于表达对亲人的感念与尊敬。形式可以不同,内涵却是不变。鲜花祭奠、绿树祭奠渐成新风,“微博祭祀”、“时空邮箱”等受人追捧,清新自然的祭祀,符合时代新趋势,也契合社会新要求。只要缅怀先人、尊老孝亲的真心真情在,鲜花可代替纸钱、音乐可代替鞭炮、网络遥拜可代替舟车劳顿,清明节更可收获环境之“清”、心灵之“明”,获得更为丰富的内涵。[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