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除夜有怀 【唐】孟浩然

  

五更钟漏欲相催,四气推迁往复回。
帐里残灯才去焰,炉中香气尽成灰。
渐看春逼芙蓉枕,顿觉寒销竹叶杯。
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

除夜 【唐】白居易

  

薄晚支颐坐,中宵枕臂眠。
一从身去国,再见日周天。
老度江南岁,春抛渭北田。
浔阳来早晚,明日是三年。

除夜有怀 【唐】杜审言

  

故节当歌守,新年把烛迎。
冬氛恋虬箭,春色候鸡鸣。
兴尽闻壶覆,宵阑见斗横。
还将万亿寿,更谒九重城。

江外除夜 【唐】曹松

  

千门庭燎照楼台,总为年光急急催。
半夜腊因风卷去,五更春被角吹来。
宁无好鸟思花发,应有游鱼待冻开。
不是多岐渐平稳,谁能呼酒祝昭回。

岁除夜 【唐】罗隐

  

官历行将尽,村醪强自倾。
厌寒思暖律,畏老惜残更。
岁月已如此,寇戎犹未平。
儿童不谙事,歌吹待天明。

薪火相传 同祝新年

神州大地齐欢乐 家家户户过新年。“过年”已经在我国走过了上千年的历史。纵使山河变迁,岁月更迭,贴春联、放花炮、吃饺子,不变的是薪火相传的风俗习性;庆团圆、送祝福、迎新年,不变的是中华儿女的家国情怀。

过年习俗 追典溯源

过年为什么放鞭炮?

  说起过年,人们自然就会想起放鞭炮。要说鞭炮是什么时候发明,恐怕谁也说不清楚,不过有文字记载,过年放鞭炮这个习俗,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过年为什么吃饺子?

  民谚有云:“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过年为什么一定要吃饺子,说来话长。民间传说,这与我国东汉名医张仲景有关。

福字为什么要倒着贴?

  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过年为什么要给压岁钱?

  压岁钱最早是缘自唐宋,根本意义是长者给新生儿钱,来壮身保平安的。

为何过年时一定要回家?

  过年与平日最大的不同是,一家人欢聚一堂,坐到一起吃年饭,共享家庭之乐。为何过年时一定要回家?可能传说“年”是和恶兽有关。

过年历史 源远流长

春节的起源

  春节到底源于什么?古人为什么要过春节?对于这些问题,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认识。

历史上的年俗:曾遭批判

  传统节日与节俗曾经长时间遭到冷落。如今,特别需要传统节俗来“增进民族的文化认同”。

现行春节年满百岁

  春节在数千年历史中有过多个名称,今年,是1914年以来的第100个春节。

中国儿女 四海情深

春节是中华儿女的加油站

  春节,文武之道,张弛有度,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加油站、助推器。春节彰显人伦,血浓于水、瓜瓞绵绵,绵延不绝。春节欢乐祥和间所呈现出的天地人和谐之美,足以让春节千岁而至万岁,生生不息。

意大利: 万余观众沉醉其中

  2月2日,在意大利首都罗马的帝国大道上,上演了今年欧洲规模最大的中国新年庆典。

坦桑尼亚: 活动愈精彩人民愈喜欢

  “欢乐春节”来到非洲、为坦桑尼亚观众呈现了多姿多彩的中国文化,让坦桑尼亚人民了解和喜欢上了过春节的习俗。

尊重传统 理性过节

让春节过出味道

  “将春节设立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已经十年了。”“文化”始终应是节日活动的主角。

传统节俗的复兴传承

  传统节日特别是年节,是中华民族价值体系、民族情感与民族精神集中而浓烈的表达。”

二元结构的传统节日

  今天,挖掘节日内涵,传承和弘扬传统节日文化,还有很多的事要做。

腊八到十五 开心过大年

腊八:喝腊八粥 泡腊八醋 吃腊八蒜

  “过了腊八就是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是腊八节,被认为是奏响了春节的序曲。腊八这一天,许多地方在这天都要喝腊八粥,提醒人们要记住勤俭节约的美德。老北京在腊八这天,还有用醋泡蒜的习俗。泡腊八蒜要用紫皮蒜和米醋,将蒜瓣去老皮,浸入米醋中,装入小坛封严,至除夕启封。

腊月二十三:祭灶王 剪窗花 写春联

  “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2月3日是农历腊月二十三,北方地区称之为“小年”。小年祭灶是旧时民间习俗。祭灶也叫“送灶神”,相传灶王爷每年这天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一家善恶,到除夕夜返回,奉旨赏善惩恶,或赐福或降灾。所以家家要打扫得干干净净,供上灶糖,让灶王爷多说些好话。

腊月二十四:扫房除尘 除旧迎新

  “二十四,扫房日。”过了二十三,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了。民间通常把腊月二十四日定为"扫房日",家家户户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尘土。扫尘土时,主妇通常先将房里的床铺家具遮罩起来,用头巾将头包好,用扫帚将墙壁上下扫干净,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

腊月二十五:接玉皇 赶乱岁 糊窗户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也有说法称,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

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

  “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在过去,农村小孩最盼望的日子,就是腊月二十六。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一年到头难得吃块肉。在这一天,即使再穷的家庭,也必须割几斤肉,称为“年肉”。吃“年肉”,过新年,来年就一定会顿顿饱餐。

腊月二十七:赶大集 洗浴

  腊月二十七这天,家家户户赶集上店、集中采购。主要是买卖年节物品,例如:鞭炮、春联、香烛、烧纸、牛羊肉、赠送小孩子的各种玩具礼品、女孩子的各种头花饰物等等。这一天,各地的集市都十分红火热闹。传统民俗中,在这一天要集中洗澡、洗衣,去除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

腊月二十八:把面发

  年谣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所谓贴花花,就是张贴年画、春联、窗花和各种神码。人们祈盼在新的一年里家庭和和美美,顺顺利利,于是就刻意将那些听起来谐音不和谐的事给一一避开。虽说这发面蒸馒头的事有点麻烦,但是还有不少人仍然愿意坚守这老辈传下来的年文化。

腊月二十九:蒸馒头

  旧俗认为从初一开始到初五不能动火蒸馒头和炒菜,所以习惯在大年二十八、二十九这两天做主食。二十八把面发,这一天必须发面、蒸馒头,取一个“发”的吉祥语,意为发家、发财、发福。二十九蒸馒头,运气能不能“蒸”来,就看馒头好不好。馒头蒸得又大又白,这一年的好运气从今天就开始来了。

除夕:祭祖 年夜饭 守岁

  在除夕夜,民间最重要的习俗是祭祖、年夜饭和守岁。中国很多地方,除夕夜都会在家中摆上丰盛的饭菜,点燃香烛,家长率领着子孙叩拜。祭祖完毕,全家要团团圆圆地吃顿年夜饭,这是中国人一年中最丰盛的晚餐。吃过饭后,各家要闭门守岁,全家人坐在一起聊天,迎接新年的到来。

正月初一:放炮竹 拜年

  在正月初一当天,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用放爆竹来创造喜庆热闹的气氛。正月初一吃过早饭,人们走家串户、登门拜年、互致问候。拜年习俗最早流行于明朝京都。朝官往来,不管认识与否都要互拜,百姓则各拜亲友。

正月初五:破五 接财神 送穷神

  正月初五这天,中国民间有“接财神,送穷神”的习俗。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这天,家家置办酒席,为财神贺辰。尤其是商家开市,一大早就要放鞭炮,以迎财神。民间讲究,初一至初五不倒垃圾,能够聚财,否则就倒了“福气”。到了初五,把积攒的垃圾倒出去,叫“送穷”。

正月十五:赏花灯 猜灯谜 吃元宵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到正月十六时,还有吃水饺、闺女回娘家或娘家看闺女的习俗。

责任编辑:刘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