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冬天,中国遭受28年来最冷天气,南方供暖问题再次回到人们的视野。争论中,一边是百姓期盼,一边是环保和经济的顾虑。南方民众的呼声让供暖成为一件关乎民生的大事,目前来看,因地制宜与完善政府公共服务相结合,才是解决南方供暖的最佳途径。
极端气候频发 南方供暖呼声渐强

  冷!冷!冷!伴随大范围雨雪天气,这个28年来最冷冬天,让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的人们体会到入骨三分的寒冷。一项2万网友参与的调查显示,八成以上人支持南方供暖。 据了解,秦岭—淮河线是50年代由中央政府划定的,当时主要考虑到能源紧张、建设资金匮乏,只能优先保障北方寒冷地区的供暖。时至今日,很多人都在质疑,60年前制定的分界线是否还应固守?实行半个多世纪的“供暖线”该不该重新划定?

今冬“冷透骨”,南方供暖呼声又起

  面对突如其来的严寒,五花八门的取暖设备走进南方居民家中,电暖器、暖风机、电热毯、空调等“各显神通”,燃气、地热取暖等也渐渐成为市场“新宠”。而在一些低收入家庭以及农村家庭,烧煤或木炭仍是主要的取暖方式。为应对严寒天气,一些南方老人还选择了“候鸟式”过冬。南方地区出现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天气,供暖呼声再起,争议也逐渐升温。中国南方应不应供暖?能不能供暖?如果能供,应该怎么供?详细

传统供暖格局渐变

  近些年来极端气候频发,特别是我国南方地区数度遭遇“冷冬”,这是改善南方供暖条件最直接、最迫切的新需求。2008年春,南方雨雪冰冻灾害让人记忆犹新,实际上连续几个冬季强冷空气不断南下,把雨雪分界线推到了长江以南,经常造成南方多个省市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气温常常跌至零下。传统供暖格局已经发生改变。详细

一河隔双城 冷热两不均

  一条淮河,将河南最南部信阳市的75%面积留在了淮河以南,也把信阳变成了无法享受集中供暖福利的城市,个别居民宾馆避寒。而北距信阳不远的驻马店以及其北多数地区享受到了冬天里的温暖,居民过冬无忧。以一条线来划分采暖区域,让不少生活在秦岭淮河南北不同省市的人们感受着“冰火两重天”。详细

  市政管理部门规定,在集中供暖的北方省市,室温标准多数为不低于16摄氏度。按照秦岭—淮河这一供暖分界线,上海、武汉、合肥等南方城市并非强制供暖区域。然而这些城市,冬季室内常温经常低至10摄氏度,雨雪天甚至在零摄氏度以下。随着南方迎来新一轮大范围雨雪,关于南方应该供暖异议已经不大,关键是如何供暖。需要算算经济账、资源账和民生账,探一探南方供暖的最佳路径。

原因1:不利保温 南方建筑不宜集中供暖?

  南北方楼宇的建设标准也不尽相同,楼房在建筑材料、户型设计、采光朝向等方面差异巨大。如南方由于气温炎热,光照时间长,楼房朝向要避光,减少热量吸收。同时墙体更注重通风设计,这些都直接导致了南方楼宇比北方楼宇的保温性要差很多,加之南方气候冬季阴冷潮湿无孔不入,即使实现集中供暖,也并不意味着就能取得和北方地区一样的效果。详细

原因2:成本高昂 改造费用巨大

  上海市节能协会会长施明融表示,南方地区冬天天数总体不多,搞集中供暖利用率不如北方高。如集中供暖设备开开停停,或每年冬季开不了几天,集中供暖的效果就难以显现,平摊下来的成本就比较高。如果投资成本由用户承担,民用户肯定不愿意。目前一种普遍观点认为南方集中供暖涉及一大笔基础投入,对一些经济基础不太好的地区,会带来不小压力。详细

原因3:触碰能源”红线“ 集中供暖遇能源紧缺

  随着气温下降,中国南方供暖问题被关注。目前,国家发改委已就南方冬季采暖成立课题组。其负责人表示,南方冬季采暖仍处于路径设计阶段。研究者们称,学界基本达成共识,南方不宜复制“大而全”的北方集中供暖模式,不然能源供应将面临巨大压力,并且成本高昂。清华大学教授江亿认为,如果南方复制北方集中供暖模式,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将面临巨大挑战。详细

  “南方哆嗦、北方得瑟。”网友关于这个寒冬的解读几分戏谑、几分无奈。南方无暖气是历史遗留问题,随着百姓对生活质量提高的实际需要,为南方居民提供冬季供暖是十分必要的。所以,现在已经不是讨论是否应该供暖的问题,而是该如何供暖。集中供暖无疑是最好的供暖方式,但涉及一系列改造问题,南方供暖不能一刀切,应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需要各方都付出努力。

徐州财政补贴1600万 250个小区实现集中供暖

  徐州位于江苏的最北部,地处黄河以南,淮河以北,未列入国家强制供暖城市。从2010年开始徐州开始大规模集中供暖,由市政府主导,下拨财政补贴推广集中供暖。目前已覆盖小区260多个,随着老城区改造和新城区建设,覆盖小区的数字还在逐年增加。由于有了财政的补助,这几年徐州暖气的价格一直比较稳定。详细

“凉都”六盘水 贵州供暖第一城

  春节前,作为南方重要能源城市的六盘水将在市中心部分地域试行集中供暖,按照国家标准,供暖后将使居室内温度保持不低于16℃。这是贵州省首个实施集中供暖城市。六盘水集中供暖工程采用发电厂余热供暖,既节约分散采暖的能源消耗,又减少发电厂的污染物排放。据测算,采用集中供暖比居民自行采用电或煤采暖节约成本超过50%。详细

上海小区三种供暖方式各有优劣

  频频跌破冰点的气温让不少申城市民“眼馋”起北方的集中供暖。不过鉴于工程巨大难以推行,目前北方模式在上海这样的南方城市并不具备实现的可能。而以小区为单位供暖成为一种解决市民寒冬难耐问题的权宜之计,记者实地调查三种采暖模式:传统锅炉供暖、地暖供暖和高科技供暖。比较其各自的优点和发展瓶颈。详细

  2013年年初,一阵寒流袭击了全国多个城市,南方地区,也经历了少有的寒冷天气。据媒体报道,现有南北供暖分割线划分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由于当时国内“能源奇缺”,周恩来总理亲自主导以秦岭、淮河为界,划定北方集中供暖区。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民众普遍希望过上更舒适的生活,南方人民的供暖需求也随之增长南方要不要供暖,南方如何供暖,南方供暖有什么难点,网上网下展开了热烈讨论。

“南方供暖”问题理当集思广益

  南方居民供暖是一项重大民生政策,应当有民众的广泛参与。从社会主义民主的要求看,南方居民要不要供暖,用什么样的形式、在多大范围内供暖等等,关系到南方民众最切身的利益。这样一种关系到南方民众切身利益的政策,应当听取公众意见,并在民众意见上形成共识。详细

南方供暖 政府该管

  屋子暖不暖,直接关乎的是人心的冷暖。但供暖是个大工程,也是项技术活。需要我们实事求是科学研判。让老百姓温暖过冬,这是最终目的,在实现途径选择上,则需要因地制宜。让南方实现“寒冬”变“暖冬”,首先要让老百姓感受到公共服务的“温度”。详细

南方供暖,不妨从新建小区试起

  专家对于集中供暖的谨慎,对有关部门而言,也是一种善意的提醒。但是,面对民众的供暖呼声,也不能“听之任之”。所以,可考虑鼓励在一些新建小区,利用地热、天然气、热电联产等多元化热源,通过分散式集中供热,试水“南方供暖”。详细

南方供暖:寻找更绿色更经济的“温度”

  南方供暖争议未休,北方的雾霾提供了另一项例证。相对于华北、华东诸市的PM2.5连连“爆表”,长三角与珠三角等南方城市的“良”或“轻微污染”,似乎让当地居民感到些许庆幸。如果煤炭问题没有解决,南方就开始集中供暖,那么下一个重污染区域可能就是南方。详细

责任编辑:闫天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