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志愿者日:爱心和奉献绘成中国"美丽笑脸"

   2012年12月5日是第二十七个世界志愿者日。几十年间全世界的志愿者们汇成一条爱心的河流,温暖着每一个需要帮助的角落,与此同时,中国的志愿队伍也在不断壮大。道德的力量在于传承,行动的教化胜于言辞。在这样精进厚重的文化氛围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人们,会有着对自身价值实现、对社会道德重构的强烈使命感,厚德载物,应当成为中国公民的集体道德坐标。而在这其中,我们的志愿者是最可爱的人,他们以无私奉献的大爱精神,舍己为人的温暖情怀,成为最美的时代之花。

 
 
 
志愿者——诞生

  国际志愿者日:1970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组建“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它的宗旨是动员具有献身精神并有一技之长的志愿人员,帮助发展中国家尽快实现其发展目标。1985年12月17日,第四十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从1986年起,每年的12月5日为“国际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志愿人员日”,亦称“国际义工日”,我国的港、台及东南亚等地称做“国际义工日”。其目的是敦促各国政府通过庆祝活动唤起更多的人以志愿者的身份从事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事业。[详细]

  中国红十字志愿服务:中国红十字会从1904年成立至今的百余年历程中,红十字志愿者在战地救护、备灾救灾、查人转信、人道救助等各个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目前,全国共有红十字志愿者215万人,各类红十字志愿服务队7千余支,各类志愿服务基地一万多个。中国红十字志愿服务工作目前的服务领域包括应急救援、应急救护、人道救助、宣传无偿献血、捐献造血干细胞、遗体(器官)捐献、宣传预防艾滋病、红十字精神传播等。[详细]

志愿者——发展

  基层文化志愿者:活跃在基层的广大文化志愿者们正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群体,有力地推动群众基层文化建设。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共组建文化志愿服务团队2000多支、登记在册文化志愿者人数突破30万。文化部部长蔡武说,以奉献爱心、传播文化、服务社会、实现自我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志愿服务精神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任务目标相一致,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详细]

  青年志愿者:近年来我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取得了蓬勃发展,16000多名经过服务的志愿者扎根在西部基层工作,数百万名青年志愿者服务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和亚残运会等大型赛会;490多万名志愿者参加汶川地震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玉树地震抗震救灾以及舟曲泥石流抢险救灾;556名青年志愿者到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21个国家开展每期1年的海外志愿服务。[详细]

志愿者——困境

  民间公益盼“名分”:从法律角度讲,慈善组织的现实生存比较困难,民间慈善现在的生存空间被压得很小。比如在注册时必须找一个主管部门,还必须是政府部门或者事业单位,按道理没有错,“但由于我们特殊的社会环境,政府部门怕承担与本职工作无关的责任,不少政府部门在民间社团管理上不愿意参与,很多组织找不到挂靠单位。”很多民间志愿者组织也大都存在这样的问题,结构比较松散,不少志愿者还是临时参加一次志愿者活动,每次活动的人员并不固定,缺乏组织性。[详细]

  保障志愿服务需立法护航:志愿者行业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志愿者的人身安全保障问题,如何有效解决志愿者群体所面临的尴尬与困惑,当务之急就是要立法,只有立法才能将这个问题提到国家的层面,让全社会都来重视这个事情。如果没有一部志愿者的法律,很难形成一种全国联网的这种系统志愿服务的组织,我觉得现在立法是一个迫切的事情了,如果立法不行,那赶快通过一个行政条例,来赶快给志愿服务进行规范。[详细]

 
 
责任编辑:刘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