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全国5A级景区中,门票价格位于100元至200元之间的近四成,另有逾一成的5A级景区票价已突破200元。纵向比较,我国景区门票年均涨幅已超CPI增速。横向比较,国内同类景点票价高于国外水平。而在一些景区的涨价听证会上却鲜闻质疑之声, 一边是听证会上的鸦雀无声,一边是涨价之后的各种争论,二者形成了鲜明对比。【详细】
今年进入了国家发改委规定的旅游景区票价3年一调整的第二个“三年解禁”期。伴随着新一轮旅游旺季到来,在三年大限到期后,全国部分景区门票已开始上调。而成本的上涨和跟风涨价是促使部分旅游景区票价进入“三年必涨”的主要因素,而现在“3年解禁”似乎成了景区涨价的借口,造成了景区票价“3年必涨”的怪圈。【详细】
国庆假期期间国家发改委曾宣布全国80家游览参观点门票价格在国庆假期平均降价37%,但这些景区多是些知名度不高,游客不扎堆的地方,由于票价基数本来就高,降价后依然很贵。而知名景区依然没有降价,殊不知几年来,正是它们率先扛起了涨价大旗,抬高了行业的消费门槛,引起其他景点跟风上涨。【详细】
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大多处在老少边穷和欠发达地区,地方财政来源少,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能力有限。地方政府有限的财力主要用于解决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环保和救助等方面。多数景区的开发、建设和维护费用是通过门票收入或者以门票收入作为抵押申请贷款获得。这是地方不断提高门票价格的主要原因和直接动力。【详细】
我国旅游资源稀缺,尤其是精品资源不能满足广大游客的需求。热门景区自然、人文资源方面往往具有不可替代性,在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游览路线开发等软件方面更具有优势,冷门景区单凭低票价很难吸引游客。而我国景区旅游产品结构不合理,旅游景区收入结构单一,是景区产生“门票依赖”的重要原因。【详细】
一大批国家级风景名胜景区,已纷纷包装上市。而更多国家级风景名胜则使出浑身解数,排着队抢登“上市班车”。如此之下,风景名胜资源的全民属性发生了母庸讳言的变化。在门票收入占上市公司主营收入大头的前提下,变着法子上调票价,成为很多上市风景名胜景区追逐利润最大化的不二法门。【详细】
要促使景区门票真正合理回归,需要进一步引导各地理顺管理体制,把景区视作有机环节,纳入旅游产业发展中整体考量,以景区质量提升吸引游客到访,引入多种旅游产品、开发各种服务项目延伸产业链,增加综合效益,缓解涨价冲突,如此才能赢得各方真正满意。【详细】
从长远来看名胜区应该少收门票费或不收门票费,地方政府不能只算小账,而应该算一笔大账,地方政府可以通过降低门票收入,拉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企业参与风景名胜区经营重点要把握好政策定位,必须严格按照国务院颁布的《风景名胜区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操作。【详细】
景区从高门票到低门票,乃至彻底的“免费制”,并非真得有多难,地方政府需要跨过思维鸿沟,抛弃旧有的“门票经济”模式,拥抱更具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旅游模式。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平民旅游时代已经来临,政府部门应顺潮流而动,尽快将门票价格降下来。【详细】
当中国国内一些景区门票跨入“百元时代”时,专家呼吁走出“门票经济”怪圈、真正实现“旅游经济”时,让我们看看一些世界著名景点的票价水平如何?旅游大国在制定票价时有怎样的考量?如何权衡旅游景观教育功能和社会效益,与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