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实施义务教育法的20多年间,我国基本实现九年义务教育普及。但依然有适龄儿童由于各种原因过早离开校园。“不让孩子因贫失学”口号背后,我们更应该关注非贫困因素;通过政府管理、社会救助、学校教育措施,建立防辍保学长效机制,保障儿童受教育权。
低龄辍学之殇

  在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大背景下,我国适龄儿童失学问题也呈现出了新特点。从群体上看,除了传统贫困家庭儿童外,农村留守儿童和城市务工人员子女群体的失学更值得关注,而其失学原因也更加复杂。大规模人口流动的背后,城市学校特别是公立学校各种“隐形”的门槛也现实地阻碍了农民工子女求学的脚步;城乡二元结构的鸿沟让城乡教育差距日益显见,薄弱的师资、匮乏的配套、落后的理念,都成为农村教育这块短板的蠹虫。而这些鸿沟和门槛所使得孩子看不到教育改变命运的希望而过早地离开校园,才更值得我们忧虑。

留守儿童失依失学 犯罪率上升

  根据2009年全国妇联发布的数据,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约为5800万人,其中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处于不确定或无人监护状态。由于缺乏监护人监管,农村家庭教育成本相对过高,不少留守儿童过早离开学校,走上社会。再加之农村治安防控体系弱化,当前我国留守儿童犯罪低年龄、低文化、低法律意识“三低现象”突出,而有关部门估计,随着留守儿童群体不断增多,其犯罪可能教育部上升。详细

“流动花朵”遭遇“入学难”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流动花朵”不断增加,并且还在呈增长的趋势,局部面临“入学难”。 通常,按“划片、免试、就近”入学的原则,学校会提前到社区进行名册登记,再以此登记为准,在册的按入学原则办理,不在册的按择校办理。而进城务工人员在公安部门办理完居住证手续后,若没有到社区进行相关登记,就会人为地造成“上学难”问题。同时,一些城市学校处于管理责任和教学质量的考虑,也存在主观上不想收的心理。详细

撤点并校的喜与忧

  所谓“撤点并校”,就是撤销农村原有的中小学,使学生集中到小部分城镇学校。此举意在通过科学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整合教育资源。撤点并校政策有合理性、必要性,然而,在地区由于操作不当,“撤点并校”在实际工作中走样变形。有的地区把“撤”“并”当成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的唯一目的,对“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等政策精髓及实施条件置若罔闻。学生及其家庭负担增大,造成生源流失。详细

停住孩子离开的脚步

  农村义务教育有待解决的问题及建议

  教育公平: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坚持流入地教育为主原则 保障流动儿童受教育权

  按照教育部门的相关规定,农民工子女异地入学必须提供“五证,但许多外来务工人员无法提供,阻碍了子女入学。保障农民工子女顺利入学,就不能让“五证”成为打工子弟求学的拦路虎;应尊重打工子弟的意愿,落实此前推出的如对安置学校不满意,可以申请换校的规定;同时,建立对所有未登记打工子弟的学籍跟踪机制,了解他们的去向,并协商其户籍所在地或新流入地对接解决他们的求学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农民工子女教育实际也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统筹过程。详细

防辍保学须将义务教育法真正落到实处

  1986年,义务教育法开始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从此成为法定义务。2006年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法,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虽有法律和各种国家国家专项资金支持,农村适龄儿童完成义务教育仍然没有得到有效保障。义务教育法明文规定了适龄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但很多家长并不知道不送子女完成义务教育是违法行为,而现实中的政府强制力却是软弱的。在保证政府强制力的前提下,需要提供必要的救济,才能真正保证义务教育法的实施,才能不让孩子过早地离开校园,保障孩子的受教育权。详细

尊重教育规律 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始于2001年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撤并已暂停。在学校布局调整工作中,不少地方存在过急过快的情况,导致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必须切实加以解决的突出问题。在今后的政策制定中,归更加注重校家距离、交通安全等细节;同时遏制过渡并校带来的超大班,班额超标学校不再接收其他学校并入的学生,保障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把关注的目光从校舍转向学生,把教育公平的口号落到实处,真正缩小城乡教育,才是把孩子留在校园的正策。详细

各方关注

  尽管教育部称“全国小学辍学率10多年来从未超过1%”,但相较于庞大的人口基数,这1%仍是不容忽视的群体。更何况,在某些西部地区,辍学率远高于1%。面对这些远离学校的孩童,“辍学”绝非冰冷的数字和理性的分析,而是多舛的命运与现实的伤痛。从控辍保学到社会救助,从政府责任到民间力量,从学校义务到家长关怀,每个环节都在舆论的显微镜下被无限放大。也许已“毕节事件”为代表的悲剧仅仅是个案,但在问责与反思之外,更需我们对1%的群体倾注更多的目光,赋予更大关爱。

不能让“留守”演变成“辍学”和“流浪”

  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大背景是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虽然部分农民工把子女带在身边,但仍有相当部分农民工把孩子留在老家的农村里。虽然这些年来我国一直在重视并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但因其涉及面广、操作复杂而难度大、见效慢,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留守儿童又逐渐显现出了一个新趋势,即由其产生出来的辍学儿童和流浪儿童逐步增多,这种“留守——辍学——流浪”的现象表明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到了更加迫切的程度。详细

别让城市里的二元结构绊了教育均衡的腿

  数据显示我国流动人口总量已接近2.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7%。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是流动人口众多利益诉求问题中不可忽视的一项。为解决流动人口子女读书问题,我们能够看到各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然而,这些政策文字离形成刚性的、强制性的制度还有较大距离,落实的情况普遍并不乐观。影响13亿人命运的城乡二元结构,不可能一步解决,这是一个长期变革的过程。但一代人的教育问题,经不起这样的等待。详细

莫让“撤点并校”伤害乡村孩子

  不要小瞧交通食宿这些细节问题,动辄用“教育质量”、“规模办学”之类的大词遮蔽。其实,每一个细节背后,都对应着教育的一些规律性问题。规律告诉人们,过早的独立生活不仅不能养成良好习惯,反而会留下惨痛的记忆阴影,大的教育规划一旦脱离了具体的社会环境,很容易成为伤害教育的利器。惟愿有关方面顺应乡村教育的现实,还乡村孩子一张方便安稳的书桌。而不是沉湎在宏大规划的畅想中,忽视了最关键的人的因素。教育的本质最终是促进人的发展。详细

责任编辑:闫天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