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党的十八大报告根据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作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明确指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党的十八大报告吹响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军号,对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内在目标,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制度动力和根本保障。

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 改变中国
见证中国法治进程

“依法治国”涉及中国各领域、各方面的一项政治任务。“全面性”表现在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是使得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是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自由。

中国法治建设成就

新16字:依法治国新时代

  从“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16字方针。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新的16字方针,表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入了新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2010年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如期形成。至此,我国共制定现行有效法律236件、行政法规690多件、地方性法规8600多件,全面完成对现行法律和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集中清理工作。

见证中国依法治国坚实足印

  “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刑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如期形成;,新一轮司法改革实现预期目标,中国在依法治国的道路上的脚步铿锵有力。

依法治国关键词

继续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坚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通过改革,司法机关严格、公正、文明、廉洁执法水平进一步提高。

完善司法公开 加强司法公信

  十八大报告强调推进公正司法,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完善司法公开制度,加强司法公信建设,强化司法基本保障,破解司法懈怠、司法腐败、司法专横、司法地方化等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

法治公平:依法治国基本命题

  法治社会的一个基本命题就是规则平等,对于任何人都不能有例外,这也是就是依法治国的理念。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而法治的核心灵魂就是制定规则后,大家在规则面前是一律平等的。

“法治思维”首次写入报告

  十八大报告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意味着执政者要时刻用法律标尺来考量自己的行为。

法治保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法治保障”四个字第一次写入了党代会报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大政方针中。转型时期各种发展中的矛盾凸显并加剧社会管理必须在法律的框架下推进,在法治的轨道上前进,这是我们党的共识。

从“法律体系”到“法治体系”

  “法治体系”包含多方面内容:排在第一位的是党的依法执政,然后是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社会共同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目标是实现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全面法治化。

新中国法治建设大事记
责任编辑:闫天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