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金周期间暴露种种不文明行为,到“凑成一撮人就走”的“中国式过马路”,连日来,媒体曝光的诸多陋习引发了人们的热议与反思。摒弃不文明行为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从教育到制度,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细数身边的不文明行为

  连日来,“凑足一撮人就走”的“中国式过马路”现象引起社会的广泛热议。现实生活中,随意横穿马路、践踏草坪,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乱扔垃圾……许多人一边痛恨这些陋习,一边在自觉不自觉中“随大流”。 这些陋习看似无足轻重,但是却对社会环境和国民形象有着破坏性影响。几年前,就有媒体将中国游客在海外随地吐痰称作为“民族的灾难”。那么,还有多少“中国式陋习”我们司空见惯?

不文明行为屡触法律红线引发治安问题

  很多人认为不文明行为是小问题,不值得上纲上线。还有的人认为,公共场所是“公共的”地盘,没人指责,也没有监督和舆论压力,形成了一种从众的无意识状态。但是,当种种不文明的行为被“集结”起来,被放大的就是丑陋的城市整体形象,一些“小事”甚至成为刑事犯罪的导火索。详细

斑马线上的“拉锯战”

  “不看红绿灯,就眼盯着行驶的车辆,几个人凑到一起胆子更大。”一场发生在行人与车辆之间的“斑马线拉锯战”,正在中国的城市道路中上演。从城市管理者到普通市民或许都应反思,在光鲜亮丽的城市楼宇间,如何避免这样的文明尴尬。详细

城市交通:各行其道何其难

  各行其道,是维持城市交通秩序最基本的原则。但是,真正到了路上,行人、非机动车和机动车互相戗道的现象却很常见。以自我为中心,只图自己方便,无视道路交通标志,人戗车的道,车戗人的道。戗来戗去,违反交通法规,丢掉的是遵纪守法和互相礼让的文明素养。详细

三大不文明:乱丢垃圾、随地吐痰、公共场所吸烟

  高达九成以上被调查者认为身边有不文明现象,其中近三成被调查者认为不文明现象很多。除乱丢垃圾、随地吐痰、公共场所吸烟外,其它不违反“十不”规范的不文明行为按得票多少依次为:乱穿马路、说粗话脏话、损坏公物、毁坏绿地、乱涂乱贴、随地便溺、乱堆乱占。详细

全民参与 整治不文明行为

  8月31日,《深圳特区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草案)》首次在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根据条例规定,乱吐、乱扔香口胶渣、纸屑、烟头或者其他废弃物的,将被责令清理并处200元罚款;在禁烟的公共场所吸烟的,罚款500元;一年内三次以上违反规定的,将被处以1000元以上罚款。

武汉:不文明信息记录市民档案

  武汉城管委近日宣布对“车窗抛物”实施实名有奖举报。凡经查属实的举报,城管部门将对抛物车主处罚50元,并按每例100元奖励举报者。被查实的车窗抛物不文明行为信息将被记入武汉市市民文明档案。武汉市文明办也发出倡议:“为了我们城市的整洁,为了环卫工人的安全,告别车窗抛物,加强文明自律。”详细

青岛:市民组成"城管队" 上街劝诫不文明

  青岛的城管志愿者由65个社区的263名居民组成,这些居民是按照“自愿参加、义务奉献”的原则选聘出来的,他们配合执法队员,负责劝诫巡视中发现的乱扔杂物、随地吐痰、违规遛狗等不文明行为和占路经营、乱堆乱放等轻微违规问题。详细

昆明:专项整治城市道路不文明行为

  部分商户在路边炒菜、洗碗,刚重新铺设过的人行道和路边花坛被污染得一片狼藉。近日,昆明市城管部门建立了22条重要城市道路长效管理机制,开展了重要城市道路不文明行为专项整治。综合整治提升了昆明的整体形象,使城市景观得到了巨大改善。详细

告别不文明行为 我们还须怎么做

  社会文明风气的昌盛与否,与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所以会有“仓廪实而知礼节”的古训。但在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我国,不文明行为仍然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痛,我们不得不去怀疑古训的正确性。其实,古训是正确的。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国际形象的持续提升,正是综合国力的不断加强使然。需要怀疑和检讨的是国民素质教育的“短板”。社会文明风气的培固,既需要他律——规则所带给人们的敬畏心,也需要教育而养成的自律精神培养“善”,来约束心中的“恶”。

“立法处罚不文明”符合法治精神

  过去除了舆论监督和道德谴责外,并无刚性法律的约束,而不受强制性束缚的不文明自然会信马由缰地屡禁不止。因此,依法治理不文明行为都是必需和必要的。尽管国家一向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针,但“依法治国”始终都是社会管理的终极目标。详细

对不文明行为需要立法,更需加强执法

  针对一些不文明行为,虽无全国性法律出台,但一些部门和地区在各自职能范围内颁布了相关规章,这些规章具有适用性。但我们并没有看到这些规章得到有效的执法行动。仅以道德水平来制约是不够的,“法不责众”、“有法等于无法”背后,反映了职能部门缺乏执法的决心。详细

陋习“传染性”大 “自规范”力量可纠偏

  纠正普遍存在的陋习,需要发挥“自规范”的力量。过去,单靠执法部门,纠正交通陋习的覆盖面及细致程度都难以保证,因此很难从广度和深度上将这些交通陋习剔除干净,而“自规范”的力量则可以发挥“软性”和“广度”的优势,有效纠正交通陋习。详细

调侃“中国式”陋习更需理性思考

  全社会不应该仅仅热衷于站在道德高地上进行“中国式”的自我嘲讽。事实上,破解各类“中国式”问题,不只是公民素质问题,还是一道社会管理难题。“中国式”讨论的最大价值,莫过于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推动文明意识的觉醒,来促进社会管理的不断完备,让“中国式”的标签不再沦为中国问题的代名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