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经验:探索共享、共担、共建社会服务管理之路
浙江省宁波市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着力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富民、惠民等民生工程,使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困难群众和流动人口。着力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服务管理,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社会责任的有机结合。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依靠社会资源开展组团服务,把大量“社会人”纳入社区服务管理之中。
宜昌经验:探索网格化管理、全程化服务体系
湖北宜昌市结合实际,科学划分网格,推动网格化和信息化有机结合,把力量下沉到基层,把责任落实到基层,提升网格管理效能,夯实社会管理基层基础工作。以人民群众需求为导向,着力构建贯穿常住人口生命周期和流动人口居住周期的服务体系,实现信息共享、整体联动,着力提高服务效率,方便人民群众。
新郑经验:推进服务民生城乡一体化
河南省新郑市坚持把“民生优先”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城乡统筹”作为着力点和突破口,按照“六个统筹”要求,努力实现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一体化、城乡就业服务保障一体化、城乡医疗服务和养老保障一体化、城乡住房保障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努力使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深圳经验:让流动人口逐步融入城市
广东省深圳市以居住证、出租屋综合管理等制度为抓手,切实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来深建设者从被管理对象升华为被服务对象。发挥市场和社会力量解决社会管理和建设工作中的难题,使来深建设者成为社会管理的参与者。有序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实施积分入户制度,使来深建设者从新移民升华为新市民,努力实现对流动人口从管理到服务和融合的跨越。
贵阳经验:探索新型社区建设
贵州省贵阳市从改革体制机制入手,变“市—区(市、县)—街道—社区”四级管理为“市—区(市、县)—社区”三级管理,剥离社区经济职能,回归居委会自治功能,推行“一委一会一中心”社区治理模式,实行“四个纳入”,健全社区管理网格,把社区建设成直接面对群众开展社会服务管理的基本单元。
南通经验: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江苏省南通市把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工程,扎实推进诚信南通建设。以政务诚信为先导,推行政务承诺制度,简历诚信考核机制。以企业诚信为重点,以党建为引领,建立企业诚信征集系统和失信企业惩戒机制。以社会诚信为基础,从道德文化建设和制度约束入手,增强全民诚信意识。
嘉峪关经验:推行城乡一元化户籍管理制度
甘肃省嘉峪关市推行一元化户籍管理制度,使农村居民在继续拥有土地财产权、享受现行各项惠农政策的同时,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待遇,着力营造城乡统筹发展无差异的制度环境,实现城乡居民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保障同城化。把社会服务管理的基本职能下放到社区、基础网络下移到社区、主要力量下沉到社区,推行社区管理扁平化,使城乡居民享受同样高效便捷的服务,提升社会管理的整体效率。
肃宁经验:把分散的农民重新组织起来
河北省肃宁县探索推行农村社会管理“四个覆盖”工作机制,把分散的农民重新组织起来。把党组织建到各类社会组织,把所有党员纳入组织体系,实现基层党组织全覆盖。把党的领导和村民自治有效结合,实现基层民主组织全覆盖。普遍推行建立农村经济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化走向产业化,实现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全覆盖。把党的领导贯穿到综治维稳工作中,在全县农村建立三级综治维稳组织,实现综治维稳组织全覆盖。
诸城经验:探索实行农村社区化服务管理
山东省诸城市积极探索实行农村社区化服务管理,把相邻的几个村庄和相关单位规划建设为一个社区,打造“两公里服务圈”,实现以社区为单元的现代社会管理。将人财物等服务管理资源下沉到农村社区,有效整合配置资源,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同时,推动农业生产集约化、规模化和标准化,强化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有效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绵竹经验:完善社会矛盾化解体系
四川省绵竹市深化“大调解”工作机制,在党委政府主导下,着力构建“纵到底、横到边”的调解组织网络,通过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力改善民生等,努力在第一时间、第一地点化解矛盾纠纷,从源头上、根本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巩固和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