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全国新发现吸毒人员53.1万 低龄化特征明显

2016-02-18 15:03  来源:新华网

新闻发布会现场

新华网北京2月18日电(韩家慧)国家禁毒办今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2015年中国毒品形势报告》。会上,国家禁毒委员会副主任刘跃进透露,2015年全国共查处有吸毒行为人员106.2万人次,其中新发现吸毒人员53.1万名。

报告显示,在全国现有234.5万名吸毒人员中,不满18岁的有4.3万名,占1.8%;18岁到35岁的有142.2万名,占60.6%;吸毒人员低龄化特征突出。在吸毒人员分布中,无业人员占比最大,其次是农民,分别占69.5%和17.3%,公职人员、演艺界明星等占0.4%。此外,2015年,全国报告因滥用毒品导致暴力攻击、自杀自残、毒驾肇事等极端案件事件336起,查获涉案吸毒人员349名。报告指出,我国目前的贩毒主体以青少年和农民为主。

2015年,全国抓获毒品犯罪嫌疑人员19.4万名。其中,18岁以下未成年人3588名,18岁至35岁以下人员11.5万名,35岁以下人员数量占总数的61.3%。农民和无固定职业人员15.3万名,占比78.9%。此外,贩毒人员还涉及国家公务员、工人、学生、个体工商业者、公司职员等。

针对公职人员、国家公务员吸毒贩毒的情况,刘跃进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从发现的情况来看,公职人员和公务员涉毒的数量并不是很高,公职人员、演艺界明星和专业技术人员、企业管理人员等加起来占总吸毒人数的0.4%。此外,刘跃进还表示,不管是哪个职业和群体,只要吸毒贩毒,都在政府打击和管理的行列,不存在对某个职业群体采取特殊的手段进行打击。

全国有吸毒人员234.5万名 打掉制贩毒团伙5834个

境外毒品渗透不断加剧 毒品滥用问题持续蔓延

《2015年中国毒品形势报告》解读

 

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2月18日上午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对外发布《2015年中国毒品形势报告》。报告显示,2015年,全国新发现吸毒人员53.1万名,其中,滥用合成毒品人员比例高达80.5%。

报告分析认为,当前,中国毒品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境外毒品渗透不断加剧,国内制毒问题日益突出,毒品滥用问题持续蔓延,毒品社会危害更加严重。预计今后一个时期,国内毒品问题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持续发展蔓延,禁毒工作面临着巨大压力和严峻挑战。

“瘾君子”肇事肇祸增多

因滥用毒品导致暴力攻击、自杀自残、毒驾肇事等极端案件事件达336起

报告指出,2015年,全国毒品滥用问题发生新变化,呈现出滥用海洛因等阿片类毒品人员比例下降,滥用合成毒品人员比例上升,吸毒人群覆盖各个年龄段、不同文化程度、各个社会职业群体的特点。

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底,全国有吸毒人员234.5万名,其中,滥用海洛因等阿片类毒品人员98万名,占41.8%;滥用合成毒品人员134万名,占57.1%;滥用其他毒品人员2.5万名,占1.1%。让人特别忧心的是,当前,我国吸毒人员低龄化趋势明显。报告显示,在全国现有的234.5万名吸毒人员中,35岁以下人员有146.5万名,所占比例高达62.4%。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禁毒工作将承担巩固海洛因治理成果和应对合成毒品快速蔓延的双重压力。”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侦查学院禁毒教研室主任、副教授李文君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要把握不同时期的禁毒工作重点,坚持把毒品预防教育作为治本之策,以减少毒品需求、遏制吸毒人员滋生为重要目标,以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6·27”工程为契机,扩大禁毒工作社会影响力和公众参与度,有效提升公众识毒、防毒、拒毒意识。

据了解,从去年6月27日开始,国家禁毒委员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以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并制定《全国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工作规划(2016—2018)》,力争通过3年努力,构建完善的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工作体系,使青少年禁毒意识明显增强,新滋生吸毒人数明显下降。

报告还指出,我国吸毒人群呈现多元化特点。在明确登记职业信息的吸毒人员中,无业人员占69.5%、农民占17.3%、工人占4.7%、个体经营者占3.4%、自由职业者占3.2%、职员占1%、学生占0.5%,其他(包括专业技术人员、企业管理人员以及公职人员、演艺界明星等)占0.4%。

因吸毒引发的抢劫盗窃、自伤自残、暴力伤害、驾车肇祸等案件事件不断增多,严重危害社会治安和公共安全。2015年,破获吸毒人员引发的刑事案件共计17.4万起,占到刑事案件总数的14%。其中,因滥用毒品导致暴力攻击、自杀自残、毒驾肇事等极端案件事件达336起。公安部门已依法注销14.6万名吸毒驾驶人驾驶证,拒绝申领驾驶证1.1万人。

新精神活性物质扩展蔓延

中国已列管116种新精神活性物质,彰显负责任态度

当前,我国面临着境外毒源地毒品流入和国内毒品制造的双重压力。

报告指出,境外方面,“金三角”仍是境内海洛因和冰毒片剂的主要来源地。卫星遥感监测数据显示,近年来,“金三角”地区罂粟种植面积总体处在60万亩至70万亩之间,年均可产600多吨鸦片或制成60多吨海洛因。同时,该地区冰毒片剂年均产量远大于海洛因产量。

“金新月”地区海洛因现实危害进一步加大,南美可卡因走私入境时有发生。根据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阿富汗禁毒部联合发布的《2015年阿富汗鸦片调查报告》显示,2015年,阿富汗罂粟种植面积为274.5万亩,鸦片总产量3300吨,可制海洛因330吨,仍是全球最大的鸦片和海洛因产地。

境内方面,国内制造冰毒晶体、氯胺酮活动依然突出。2015年,全国破获制造冰毒晶体案件484起,同比增加17.2%;破获制造氯胺酮案件118起,同比增加12.4%。国产毒品缴获量79吨,已占全国毒品缴获总量的77.3%。

国家禁毒办有关负责人表示,国内毒品来源多元化、毒品种类多样化趋势更加明显,进一步加大了治理毒品问题的复杂性。

报告还指出,当前我国国内制造走私新精神活性物质问题突出。据了解,新精神活性物质又称“策划药”或实验室毒品,是不法分子为逃避打击而对列管毒品进行化学结构修饰所得到的毒品类似物,具有与管制毒品相似或更强的兴奋、致幻、麻醉等效果。

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国家毒品实验室检测发现新精神活性物质涵盖合成大麻素类、卡西酮类等除植物类外所有类别。目前,中国已列管116种新精神活性物质。需要引起关注的是,新精神活性物质非法制造走私正在从“长三角”地区逐渐向其他地区扩展蔓延。

针对新精神活性物质监管问题,国家禁毒办有关负责人在回答本报记者提问时说,对新精神活性物质,中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2001年就对氯胺酮进行了管制,2010年又将恰特草等10多种新精神活性物质纳入管制。2015年,中国政府又一次性列管了100多种新精神活性物质。

“这100多种新精神活性物质里,多数在中国国内还没有发现吸食的个案。中国政府完全是从怎样杜绝、打击国内制造和承担国际禁毒责任义务这两个角度考虑而采取的措施。”国家禁毒办有关负责人表示,这彰显了中国政府在国际社会禁毒事业中高度负责任的态度,受到国际社会以及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的高度赞扬。下一步,中国政府将与国际社会一道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大管理和处罚的力度,预防、遏制、打击“第三代毒品”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蔓延。

网络贩毒问题突出

2015年破获互联网涉毒案件1.5万起,关停取缔涉毒网站832家

国家禁毒办有关负责人介绍,2015年,我国毒品走私、贩运活动仍很严重,一些地方形成贩毒集团和网络,贩毒大案明显增多,网络涉毒、物流寄递渠道贩毒、外流贩毒、特殊人群贩毒等问题突出,零星毒品销售活动更加活跃,枪毒同流、武装贩毒时有发生,毒品犯罪有组织化、暴力化、武装化特点更加明显,缉毒执法工作面临严峻挑战。

报告显示,2015年,全国共破获涉枪毒品目标案件257起,缴获各类枪支466支、子弹3万发,同比分别上升52%、40.4%和843.4%。

“涉枪毒品案件高发,贩毒人员实施武装贩毒、暴力抗法时有发生,给缉毒工作带来巨大风险。”国家禁毒办有关负责人表示。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利用网络贩毒问题突出。报告显示,2015年,全国破获互联网涉毒案件多达1.5万起,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3.6万名,其中刑事处罚互联网服务提供者256名,缴获各类毒品4.3吨、易制毒化学品10.1吨,清理整治各类涉毒违法信息6.5万余条,关停取缔涉毒网站832家,关停涉毒通讯账号576.8万个,通报有关部门停止解析涉毒违法网站域名529个,通报工信部门封堵涉毒境外违法网站1471个。

李文君指出,当前,涉毒人员借助视频聊天室,表演吸毒活动、交流吸毒感受、商谈毒品交易,通过“网上聊天、网店交易、网银支付、快递运输”的买卖过程,真正达到了“人货分离”的目的。针对这一问题,2015年,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等9部门联合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互联网禁毒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分工和互联网、寄递行业责任。

她认为,互联网禁毒工作应侧重于加强对网吧等娱乐场所、物流公司、网络聊天工具的管理,防止不法分子继续利用这些平台谋划、实施毒品犯罪。

此外,记者还注意到,过去一年,我国破获的重大贩毒案件明显增多。报告显示,2015年,全国共打掉制贩毒团伙5834个,同比上升了18.1%;破获公安部毒品目标案件1139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6万名,同比分别上升54.6%和51.8%。全国破获单案缴毒量公斤级以上毒品案件达5588起。 (记者 张年亮)

2015年中国缴获各类毒品102.5吨创新高

图表:“数”说2015年中国毒品形势特点 新华社记者 肖潇 编制

新华社北京2月18日电(记者荣启涵)18日,中国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发布《2015年中国毒品形势报告》,报告从毒品滥用、毒品来源、毒品贩运等几个方面分析了中国毒品形势,其中多组数据最能直观反映2015年中国毒品形势的新特点和禁毒工作情况。

2015年破案、缴毒均创历史新高

报告指出,2015年,全国共破获毒品刑事案件16.5万起,抓获毒品犯罪嫌疑人19.4万名,缴获各类毒品102.5吨,同比分别增长13.2%、15%和48.7%,破案、缴毒均创历史新高。

国家禁毒委员会副主任刘跃进介绍,中国毒情形势总体可控,但仍面临滥用合成毒品人员比例上升、境外毒品渗透加剧,国内制毒问题日益突出等问题。

80.5%:滥用合成毒品人数大幅上升

据报告显示,2015年全国共查处有吸毒行为人员106.2万人次,其中新发现吸毒人员53.1万名,同比分别上升20%和14.6%。新发现的53.1万名吸毒人员中,滥用阿片类毒品人员占17.4%,其中滥用海洛因人员占14.6%;滥用合成毒品人员占80.5%。

刘跃进援引报告说,从毒品滥用情况看,呈现出滥用海洛因等阿片类毒品人员比例下降,滥用合成毒品人员比例上升。

据了解,合成毒品是指以化学合成为主的一类精神药品,常见类型有冰毒、麻古、摇头丸、K粉等。

境外毒品来源:“金三角”危害依旧严重

刘跃进介绍说,根据国家毒品实验室检验数据分析,2015年前三季度,“金三角”海洛因、冰毒片剂分别占同期国内查缴海洛因、冰毒片剂总量的93.8%和87.9%。

报告中介绍,据中国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与缅甸、老挝中央禁毒委员会合作开展卫星遥感监测数据显示,近年“金三角”地区罂粟种植面积总体处在60万亩至70万亩之间,年均可产600多吨鸦片或制成60多吨海洛因。同时,该地区冰毒片剂年均产量远大于海洛因产量。

境内制毒:制造走私新精神活性物质问题突出

2015年国产毒品缴获量79吨,占全国毒品缴获总量的77.3%。其中制造走私新精神活性物质问题突出。

2015年,国家毒品实验室检测发现新精神活性物质涵盖合成大麻素类、卡西酮类、苯乙胺类、哌嗪类等除植物类外所有类别。刘跃进说,新精神活性物质非法制造走私正在从“长三角”地区逐渐向其他地区扩展蔓延。

新精神活性物质又称“策划药”或实验室毒品,是对列管毒品进行化学结构修饰所得到的毒品类似物,具有与管制毒品相似或更强的兴奋、致幻、麻醉等效果。全球已检测发现新精神活性物质九大类500余种,超过国际禁毒公约管制物质数量,中国已列管116种。

贩毒主体:青少年和农民占比重最大

报告指出,2015年全国抓获毒品犯罪嫌疑人员19.4万名。从年龄结构分析,18岁以下未成年人3588名、18岁至35岁以下人员11.5万名,35岁以下人员数量占被抓获毒品犯罪嫌疑人员总数的61.3%。

为进一步提升青少年识毒防毒意识,2015年中国启动了“6·27”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工程并制定三年工作规划。

从职业领域分析,农民和无固定职业人员15.3万名,占被抓获毒品犯罪嫌疑人员总数的78.9%。


责任编辑:李镕良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