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公安局在长宁试点社区警务改革
来源: 人民公安报  | 2015-09-25

  2015年以来,为全面深化公安改革、大力开展“四项建设”,上海市公安局在长宁区试点社区警务改革,抓紧落实推进社区警务改革试点工作,发挥维护公共安全主力军作用,实现了“发案少、秩序好、群众满意”的工作目标。“全面加强社区警务建设是打造现代警务机制升级版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抓紧落实推进加强和改进社区民警参与居民区治理工作,为全市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好准备。”副市长、公安局局长白少康强调。

  据统计,1月至8月,长宁区接报居民区内报警类110警情同比下降4%,其中入室盗窃同比下降5.4%、盗车同比下降15.3%。

  民警担任居民区党组织副职,搭建警务工作新平台

  天山怡景苑小区“群租”现象严重,居民怨声载道,社区民警董丽娟也为此苦恼不已。2015年以来,小董开始担任怡景苑居民区党总支副书记,她在居委工作例会上将整治群租列入议事日程,请来区房管局、综治办等部门联合开展检查,勒令“问题户”进行限期整改,对违反房屋租赁管理规定的行为进行处罚。几轮整治下来,小区的168套“群租”房减至17套。

  社区民警担任居民区党组织副书记是上海市公安局长宁分局此次社区警务改革的内容之一。全局113名党员社区民警中,有103名兼任居民区党组织副书记,占总数的91.15%。同时,落实一居一警、建立派出所领导联系治安复杂社区制度、配齐专职治保主任和专职调解主任、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招录人口信息采集员等,一系列改革举措为社区民警真正沉进社区、全面发动社区群众参与社区治理提供了重要保障。今年6月,长宁区委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民警参与居民区治理工作的实施意见》。长宁分局的社区警务改革在全区各个层面进一步形成共识、统筹推进。

  整合社区资源,民警工作减负增效

  10年前,福世社区的小李因无力偿还借老王的3万元,将自家院子里搭建的一间房子送给老王抵债。小李因病去世后,其母亲不承认儿子把房子抵债,双方因此产生矛盾。社区民警金新钧请派出所结对的律师和街道司法所调解干部一起过来“坐诊”,听律师讲到“附属违章建筑的很多权利得不到法律支撑”时,原本理直气壮的老王一下子没了底气,双方很快达成补偿和解协议,老王搬离该房。

  为了给社区民警调处矛盾纠纷“搭把手”,长宁分局建立派出所与司法所、律师事务所“三结对”机制,让经验丰富的律师为当事人和民警提供专业的法律支撑。目前,长宁区已有21个律师事务所的64名律师、10个街道的司法所与10个派出所签订了“三结对”协议。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律师加入,使社区民警从大量的基层涉法纠纷中解放出来,可以腾出更多精力投入社区安全主业。

  为给社区民警找到更多的“好帮手”,长宁分局通过电子走访、电子巡查“两个日志”,进一步发动居委干部、楼组长对居民区人口、人员及其变动情况和电梯、铁门、监控探头、消防设备等进行走访巡查;由区综治办牵头,对群防群治队伍进行全面梳理和专门规划,确保群防群治队伍和治安信息员有效参与到居民区治理和平安建设中去。

  突出执法主业,专注社区平安建设

  8月的一天,天山五村一户居民家被盗。社区民警朱吉元立即上门走访,详细询问当天家中人员进出情况,接着又调阅小区监控录像,终于发现了嫌疑人的行迹,并与派出所办案民警循线追踪、守候伏击,第二天就在一网吧将嫌疑人抓获。

  此次改革中,长宁分局提出,要让社区民警回归“依法管理治安、依法管理人口、依法打击违法犯罪”3大主业。为此,长宁分局探索建立平安指数发布制度,由区综治办、公安分局牵头汇总包括社会稳定评价指标、治安状况评价指标等各方面数据,定期发布居民区平安指数,对居民区治安状况进行提示预警,并加强平安指数结果的运用。

  长宁分局实施社区警务改革以来,社区民警依法打击违法犯罪的意识和能力大大提升,共提供破案线索86条,参与办理刑事案件468起、治安案件746起;社区民警依托联动平台,依法管理社区治安的主动性大大增强,共参与整治小区乱设摊、乱搭建、群租618处,涉及居民区“三乱”的110警情同比减少6.8%;全区实有人口信息登记率和更新率明显提高,社区民警共采集登记新增外来人员7.94万人、注销8.46万人,同比分别上升41.1%和42.5%。(吴艺)

©2015中国长安网
网页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