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全国首档警察真人秀幕后故事:“特训营”里的警察们

2016-06-13 08:58  来源:法制日报

  “特训营”里的警察们

  ——揭秘全国首档警察真人秀幕后故事

  图为《警察特训营》拍摄现场。公安部宣传局 供图

  参加《警察特训营》录制之初,湖北“80后”民警李思没想到,这档节目是要“玩真的”。

  作为全国首档警察竞技类真人秀,《警察特训营》由公安部宣传局和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联合制作,展示了我国警务实战化训练的丰硕成果。不同于时下流行的明星类真人秀节目,《警察特训营》的主角均是来自全国范围内公安一线不同警种的精英,包括特警、刑警、交警、社区民警、消防民警等。

  李思就是其中一位。她参加的那期名为《生死时速》,集结了6位特驾民警。他们被分为两队,经过数轮较量,角逐出当期的“金盾之星”。这也是《警察特训营》节目的基本模式。

  形象真实充满正能量

  虽然竞技的节目模式不算新鲜,但选手们面对的难题却相当棘手。比如,在射击目标前放置管道,要求子弹穿过管道后击中目标;在灯泡上缠上铁丝,要求锯断铁丝而不使灯泡破损……

  李思和队友们面对的难题之一则是:在比车辆底盘大不了多少的车位中,调转车头,从指定出口驶出。为了增加难度,车位边缘放置了玻璃墙,只要车辆的任何一边超出界限,玻璃都将被撞碎。

  面对这样的挑战,坐在车内的李思一开始并不在竞技状态。而且,那些玻璃墙对于任何一位选手而言,都构成了难以忽视的心理压力。因为是录播的节目,而且“规格很高”,就算失败了,还是会给选手机会,直到拍到完美的画面为止——这是李思原来的想法。几番腾挪之后,车尾撞到了玻璃墙,李思任务失败。正当她等待着再录一次的时候,却被通知:本段录制结束。

  “真,是这档节目的生命。”《警察特训营》总导演王峰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说,为了尽量贴近实战,选手们根本没有机会熟悉他们驾驶的车辆和行驶的场地,也不会得到再来一次的机会。至于每次比拼的项目,都由警界资深专家考虑实战需要精心设计,“不搞花架子”。

  “我们不是要通过反复排演,最终呈现出一个‘高大全’的警察形象,而是要给观众呈现出真实的、充满正能量的警察形象。”王峰说。

  初战受挫后,李思的心也一下子紧张起来。她一晚上都没有睡好,担心“播出的时候,观众会不会说,就这点水平啊?!”

  不过,在第二天的录制中,李思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在一座并不算宽的漫水桥上,她驾驶车辆完成了360度漂移的高难度动作。车内,短发的她,眉头微皱、目光炯炯的模样被摄像机记录下来。这一幕,令不少观众对李思印象深刻:“好帅啊!”

  荧屏背后的刻苦训练

  潇洒动作的背后,这位女特警付出了太多艰辛:光是提手刹一个动作,如果不戴手套练一上午,手上就会磨出水泡。戴上手套练习,“一层不行戴两层,两层不行戴三层”。训练结束,“一抹脸,都是轮胎末子”,李思说。

  《警察特训营》中,与李思年龄相仿的年轻选手不在少数。

  来自浙江丽水的特警沈晨也是“80后”。正在执勤的他曾被网友拍下照片发到网上,被许多人称赞高颜值,由此“莫名其妙地火了”。

  微博中的沈晨是特警,也是一名帅气、时尚的青年。但他并不满足于“长得还不错”的评价,还想通过参加节目证明自己“不光有颜值,而且有实力”。在《警察特训营》之《一触即发》节目中,他有一段自白:“你只看到我的40万粉丝,却不知道我曾经扣动扳机40万次。”同样不为人知的是,平日里,作为狙击手的他,打出的5发子弹可以穿过同一个弹孔。

  不过,《一触即发》中设计的射击科目并非狙击手沈晨的强项,经过数轮激烈的角逐,他并未摘得当期的“金盾之星”。但他认为,整个过程“很美妙”,和警界射击精英切磋交流,自己也收获颇丰。

  来自辽宁大连的女警袁静洋,偶然在朋友圈看到《警察特训营》招募选手的消息,便报名参加了节目录制并顺利被选上。出生于1989年的她,成为当期节目中最年轻的选手。

  因为从事经侦工作,袁静洋的工作常态是埋头在会计凭证、银行流水等各种资料中寻找蛛丝马迹。尽管素日工作让她养成了细致、严谨的习惯,但到了录制《警察特训营》之《神探来了》节目时,她才发现,原来要比的那些项目,自己从没接触过。尽管如此,她却善于“突破自我”,在多个项目中表现亮眼,获得现场点评专家的高度评价。

  王峰说,在节目录制过程中,每位选手的表现都没有进行后期加工,挑战既有成功也有失败。此外,整个竞技过程公平、公正,“绝不照顾情面、不搞暗箱操作”。

  没有明星却塑造“明星”

  没有明星。在策划阶段,这一点曾被视为《警察特训营》短板所在。但节目播出后,不少选手却都因此有了明星般的光环。

  李思告诉记者,看到电视荧屏上的自己后,微信上加她的人一下子多了很多。多年未见的小学同学也因此联系到她。甚至,还有人向她索要签名。最令她感动的是,朋友圈中有人感慨“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姑娘背后肯定吃了不少苦头”。

  “我觉得自己被理解、被温暖了。”李思说。

  《警察特训营》在警察队伍中也很快掀起“追剧热潮”。对此,李思深有感触:“平时训练往往就是重复着一次次射击,相对比较枯燥。但是不少同事看了节目以后说,原来我们自己那么帅,应该把技术练得更好一点。于是,训练时的状态就完全不一样了,着装、动作……各方面依照规范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

  与李思同期参加录制的杨宝权警官也认为,《警察特训营》节目的播出,有助于增进社会对警察队伍的理解。曾为交警的他,体会过不被理解的滋味儿:“一些人总说警察除了会罚钱,什么都不会。”

  杨宝权说,近年来,社会对警察的理解增加不少。而通过一档真人秀节目展示警察技能,大家的安全感也会得到提升。“这档节目展示了我们的训练成果,不刻苦训练肯定达不到这个标准。”

  从杨宝权身上,李思感到自己作为后辈,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受益良多。“杨老师很有担当精神。出现任何问题,他永远都是从自身寻找原因。”

  另一个镜头之外的故事是,录制《生死时速》时,雪还没有化,拍摄地位于山脚下,大风呼呼地刮。选手韩雪峰警官发现,有的选手衣领竖起来了,有的却没有,便提议应该进行统一。“警察有警察的着装规范。”他说。

  展现警察的真情实感

  除了实战技能外,王峰说,《警察特训营》也希望展示出警察作为普通人的真情实感。

  主持人朱彦婷和特训官坐在一个屋子里,通过实时监控镜头,注视着选手们的表现。“每一集节目,都是多角度、真实地展现选手。”令她赞叹的是,“选手们的心态都特别好,抱着挑战自我的心情参赛,虽然失败了心情会有些失落,但是充满了正能量。”

  接受记者采访的几位选手不约而同地表示,最让自己感动的,是选手之间的深厚情谊。一个例子是,为了让远道而来的年轻警察李超发挥更好,作为老警察的杨宝权主动让出了原本由自己驾驶的车辆。

  “虽然每次比赛都会被分为两个队展开竞争,但都是‘兄弟’。”袁静洋说。

  在制作这档节目前,王峰坦言对警察群体了解不多。因为节目录制,他接触到了许多警察,才知道“原来连社区民警也会工作忙到不着家”。

  有天,户外的节目录制完成了,王峰安排选手们面对镜头倾吐心声。北京市四季青社区民警李佳洺说完感受后,王峰随口问他:“你有什么想对家人说的话吗?”

  “什么都能说吗?”李佳洺问。

  王峰给出了肯定的回答。令他没想到的是,这位民警对着镜头说:“爸爸,我一忙起来总是不回家。对不起,我不是一个好儿子,但是我想当一个好警察……”

  摄影棚里一下子变得静悄悄的。王峰注意到,这位一米八的大个子警察,眼角分明有泪光在闪动。

  公安部宣传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联合拍摄《警察特训营》系列专题节目,是创新公安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一次有益尝试。将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和警务实战化以电视节目的形式播出,既展现了公安民警良好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又传递出民警的家国情怀,融汇了知识性、纪实性、竞技性与趣味性,实现了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目标。(尹丽)


责任编辑:张晓君
相关报道
更多> 图片报道
更多> 信息联播

习近平:推动改革落地生根造福群众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七次会议强调:鼓励基层改革创新大胆探索,推动改革落地生根造福群众 [详细]
更多> 中央动态

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纪实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构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要有一个刚毅的先锋去引领方向。 [详细]
更多> 权威发布
更多> 视频
更多> 图解
更多> 长安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