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茂旗检察院潘志荣申报第五届感动内蒙古人物候选人事迹材料
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地域广阔,人烟稀少,是包头市唯一的边疆少数民族边境地区。达茂旗人民检察院派驻满都拉镇口岸检察室主任潘志荣同志就工作和生活在这里。他1986年开始从事检察工作,28年来,一直在达茂旗检察院的一线岗位。他从一个学校刚毕业的汉族毛头小伙子,到如今已成长为一名能说熟练蒙语的优秀老检察官。
勤勉是他的习惯
参加工作几十年,潘志荣每天都是第一个来单位,最后一个离开单位,晚上亮灯最久的也是他的办公室。每当有同事问他:“你都50多的人了,工龄也快三十年了,可以摆摆老资格了,干嘛这么早出晚归?”更有刚入职的80后,90后年青同志禁不住对他说:“潘主任,看到你这样,我们这些年青人都觉得自己平时叫苦叫累真是太不应该了。”遇到这样的提问,他总是呵呵一笑,说:“我年龄大了,觉少了,在家呆着没什么事,还不如来单位。”其实,他在家并不是没事,他的妻子的单位工作也很忙,孩子的功课也很紧,他的父母也都年过八十了,家里的事哪能少得了。潘志荣一直在检察一线工作,上班时间多数是在下乡调查案情、走访农牧民,一些常规性工作,包括对调取回来的证据、资料进行分析整理,他都是早上早起两三个小时,晚饭后再多干两三个小时来完成。就是靠着这样一种精神,他为了便于和牧区蒙古族群众交流,于是利用业余时间自学起了蒙语,如今成为了当地出了名的会说蒙语的汉族检察官,几十年的一线工作经历,让他与草原深处的蒙古族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安达(蒙古语译为“挚友”)情谊,他成为了这个边疆小院与草原深处牧民群众的连心桥;不论是以前在侦查监督科、反渎职侵权局,还是如今在检察室,他所在的部门的工作业绩总是能排在全市检察系统内第一名,要知道他所在的院是全市十个基层院里二类院中最小的一个检察院,能取得第一名的成绩靠得就是他这股勤勉的钻劲。
敬业是他的坚守
达茂旗为了保护草原环境,从2008年开始在全旗范围内实施围封禁牧工作,工程涉及禁牧补贴资金上亿元,受院党组指派,潘志荣带领检察室的干警走羊盘进蒙古包开始对禁牧补贴发放情况进行拉网式调查,将禁牧牧民的各种诉求,记录成300余份的笔录,对于禁牧牧民没有及时领到禁牧补贴或者因草场纠纷停发补贴的情况,潘志荣都要逐户登记造册,集中到相关部门进行调查,将调查结果一一反馈给牧民。几年来他接访群众600多次,化解各类基层矛盾60余起。他因常年下乡,饮食不规律,风餐露宿,导致肠胃不好,腿上风湿病的痛也越来越厉害,再加上心脏也不好,妻子劝他说:“你要考虑自己年龄的问题,不能还像年轻时那样工作起来就忘了时间,不按时吃饭,不按时休息,身体会吃不消的。”他对妻子的提醒从来都是耐心回应:“好,我知道了。”可是他工作起来,便又忘记了时间。2013年,潘志荣刚从满都拉镇检察室巡访回来,又接到一起举报线索称:明安镇某嘎查牧民吉某家的28只山羊喝了不远处矿山排放的废水后全部死亡,这可是吉某今年全年的收入,吉某多次找矿山老板要求赔偿得不到回应。接到举报后,潘志荣顾不上休息,急忙赶往事发地,同吉某和边防公安派出所的干警一起来到排废水的矿山进行了协商,最终,经过潘志荣积极协调,吉某获得了5万元赔偿,事情圆满解决。此时,潘志荣已经非常疲倦,但他什么也没说,匆匆回到单位继续工作。当天夜里,潘志荣突发心脏病,家人将他送到医院时,他已经昏迷不醒,庆幸的是,他家距离医院只有几百米的距离,后因抢救及时,他才转危为安。第二天单位的同事得知潘志荣因心脏病发作在医院抢救的消息,纷纷来到医院看望他,妻子含着泪心疼的说:“早跟他说,让他别这么拚命,他嘴上答应的好好的,可实际上根本不听。”潘志荣虚弱的笑笑说:“快别说这些了,让人笑话。”几天后,他的病情稍有好转,就回到工作岗位,每天仍然早出晚归。
潘志荣就是这样,他总说:人吃五谷杂粮,谁还能没个灾灾病病的,这些都没什么,工作本来就应该兢兢业业,这样才能对得起胸前的检徽。他就是一个平凡的人,在一个平凡的岗位坚守了近三十年而已,正因为这份坚守,他收获了当地蒙古族群众的安达(蒙古语译为“挚友”)情谊,这才是他最珍惜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