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语像一把钥匙,为潘志荣打开了草原牧民的心门,但如何才能真正地走进牧民的内心,潘志荣知道,“药引子”靠的是真心换真心。
1996年,巴音花镇的牧民图布沁在与朋友额某喝酒时争吵打闹起来,致使额某受了轻伤。公安局了解案情后,要求图布沁给额某赔礼道歉,并进行赔偿,而图布沁却坚决认为自己没错,既不道歉也不赔偿,局面僵持不下。潘志荣了解案情后,主动找到图布沁耐心地攀谈起来,告诉他现在行为的性质,并说明利害关系,最终让图布沁打消顾虑、放下面子,欣然同意赔礼道歉并支付赔偿金。通过这件事,图布沁和潘志荣成了好安达(蒙古语:挚友的意思),老潘下乡路过图布沁家总得进去坐坐,图布沁有啥心事也会跟他唠唠。2003年,图布沁的孩子眼看着开学了,可学费还差3000元,愁得他打起了卖羊的主意。潘志荣一听说,立马从家里拿了3000元钱亲自送到图布沁家。图布沁见谁跟谁说,“老潘是他的朋友,一辈子的朋友!”
像图布沁这样的安达,潘志荣有太多太多,照他的话说:“草原就是个大蒙古包,蒙族、汉族都是一家人!”
铁面柔侠,他是草原的“守护者”
2011年,潘志荣被任命为达茂旗派驻满都拉检察室主任兼派驻石宝镇检察室主任。从任命的那天起,潘志荣也开始了“游牧”办公。从距离百灵庙镇200多公里以北的满都拉口岸到石宝镇山区里的牧点,全旗近七成的牧点潘志荣都进去过。谁家孩子要上学了;谁家养了多少只羊,一年哪个季节要买材料;谁有几个电话号码,哪个经常开机;谁家附近有水泥厂、矿厂存在隐患……潘志荣的心里揣着一本明白账。
“要想干好工作,就需要和群众打成一片。脚下的泥越多,离牧民们就越近。”潘志荣的话虽然简单,却是一个检察官扎根基层、立检为公的质朴信条。
2014年10月,初冬的达茂草原早已是万物萧条。潘志荣走在下乡的路上,心底却腾出了牵挂已久的惦念,“巴音敖包苏木跃进嘎查银盖河牧点就在跟前了吧?老付一家现在过得咋样了?”
事情要从三年前说起。在巡回走访中,潘志荣走进了老付的家,那是一个“四脚落地”的小土房,土房挨着羊圈,圈里稀稀拉拉窝着几十只羊。“大家都住砖房了,他家的日子咋过成这样?”潘志荣的疑窦很快就被一阵阵哭诉捅破。“老娘娘靠着炕边一边哭一边说,你想了解民情,我就叨唠叨唠,不指望你能帮我。”
原来,老付家与王某家是老邻居,两家承包的草场也相邻,从2002年开始,王某在老付家的草场上连续建起了房屋、羊圈和两个鱼塘,两家矛盾越积越深,苏木和嘎查的领导多次协商解决未果,十余年的积怨一触即发。潘志荣心里明白,对牧民而言,草场是最大的利益,处理好草场纠纷是维护牧区和谐稳定的主要任务之一。他郑重承诺:“老嫂子,你别哭!我会尽我所能,帮你解开这个系了十多年的心疙瘩!”
言必行,行必果。潘志荣先一面与苏木、嘎查、草监局的同志共同商讨化解对策;另一面则是白天到付某家做心理工作,晚上到王某家耐心地开导,推心置腹的交谈让两家人都陷入了沉思,最终王某同意从自己的草场中划拨一块草坡给付某,补偿其因住房、羊圈和鱼塘所占用的付某草场,双方握手言和,长达十年的草场纠纷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而这次下乡,潘志荣说什么也要绕道去老付家看看。听到老付两口子幸福的讲述,他们的羊快400只了,还准备贴补贴补孩子……潘志荣悬了三年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在善良的牧民心里,潘志荣有一颗世上最柔韧的侠心;在犯罪分子那里,潘志荣却有一张冰冷倔强的铁面。
2009年元宵节晚上8点半,达茂旗的万余名群众聚集在蒙古族中学操场上观看烟花,突然一声巨响,一枚礼花弹在地上炸开,现场有53名群众受伤,百余名观众的衣服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事故发生后,达茂旗人民检察院也连夜组织干警提前介入此案,重任再一次落在了潘志荣身上。
勘查走访、了解情况、搜集证据……潘志荣事无巨细地做着记录,经过近一个月的初查,潘志荣的心里有了方向。原来爆竹厂老板和达茂旗文体局局长金某、达茂旗文体广电局文化稽查大队大队长石某早有联系,晚会之前,金某通过石某收受了供货方的贿赂一万元钱,导致这批不合格烟花在晚会上燃放。
最终法院认定金某、石某均构成玩忽职守罪。金某通过石某收受供货方的贿赂一万元,构成受贿罪。石某是烟火晚会的供货方和管理者,致使国家财产遭受损失,依法赔偿各项经济损失近65万元。法院判决后,潘志荣继续监督执行情况,让伤者的医药费有了着落,衣服受损的群众也领到了赔偿。
从事故发生到人民法院判决书下达整整9个月267天,潘志荣从初查、走访、调查取证、补充侦查各个环节一步步跟进,案件终结了,补偿金领到了,他却瘦了一大圈,可他就认准一个道理,“办案重要的是有责任心,要对群众负责,要对法律负责,不能让群众的利益受到损失。”面对这样一个略显倔强的检察官,人们也乐意为他的“铁面”点赞。
扶危济困,能帮一把就帮一把
2012年7月,达茂旗已经很久没见到雨了。潘志荣下乡巡访走到乌克镇,听附近的老百姓反映,大毛村委会黑石林沟村唯一的一口吃水井干了,全村近18户人家没水喝,村长正组织年轻人从别的村拉水呢。
“这都什么年代了,还有老百姓喝不上水的事呢?”听到这个消息,潘志荣很震惊,他要到黑石林沟村瞧一瞧。检察院的车一开进黑石林沟村,村民们呼啦啦围了上来。还没等潘志荣说完,村民们你一句我一句地质疑上了:“检察院还管这事?”看着枯井边上堆积如山的空水桶,听着老百姓的埋怨,潘志荣斩钉截铁地说:“这事我管定了!”
之后的两个月,潘志荣多次与达茂旗水利部门联系,与水务局技术人员到实地调查地下水位。因为地下水位下降,又没有活水源,水利局工作人员告诉潘志荣,“就是打10口井也很难出水。”心急如焚的潘志荣找资料、请教专业人员,硬是“逼着”水利局的技术员们,从20里以外的地方,把水引到了黑石林村的井里。
在同事的记忆中,潘志荣常说,“老百姓不容易,能多帮一把就尽量多帮一把吧。”而这句话背后却藏着老潘的一个秘密……
2011年,牧家娃秦达孟拿到了内蒙古民族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但秦达孟却高兴不起来。面对半身不遂的父亲、苦苦支撑的母亲,懂事的秦达孟选择了放弃念书,在家帮母亲放羊,挣钱给父亲看病。
在巡回走访中,潘志荣得知了秦达孟的情况,“绝不能让这个孩子断送前程!”在征得家人同意后,潘志荣找到了秦达孟,表示愿意资助他学费,直至秦达孟完成所有学业。
面对秦达孟一家人的感谢,潘志荣说:“我这样做,就是为了让孩子有个好前途。”令潘志荣欣慰的是,今年秦达孟就要大学毕业了,孩子打算毕业后回来找一份工作,既能照顾父亲,又能赚钱补贴家用。
四年过去了,潘志荣的同事、朋友很少有人知道,这个生活简朴到了极致的检察官,用微薄的收入帮助一个牧家娃圆了大学梦,他们认识的潘志荣,一件羽绒服穿了八年,什么时候换新的那是一个未知数。
30年来,检察官潘志荣扶危济困、帮百姓办事的事迹不胫而走,找他帮忙的人越来越多,而他也会遇到这样的意外……
2009年6月19日,达尔罕苏木牧民都某的侄子吉某醉酒驾驶摩托车交通肇事,致1死2伤。事发之后,都某不想让孩子坐牢,听说检察院有一位姓潘的检察官,一直帮百姓办事儿,威望高,便包了一个1000元的红包去找潘志荣。当都某拿出红包往他兜里塞时,潘志荣马上明白了他的意思,生气地说:“你家中出了这么大的事儿,有钱用在刀刃上,给我钱干什么?”
潘志荣给都某认真讲解了法律规定和事件性质后,还是按照法律规定处理了吉某的交通肇事案。这事让“一直以为求人办事儿得花钱”的牧民都某忽然明白了一个道理,“检察官是什么样的干部,检察官就是为我们老百姓办事儿的、清正廉洁的干部。”
哪里有矛盾,哪里就有潘志荣
“达茂旗牧区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哪里有矛盾,哪里就有潘志荣。’我听到这句话既欣慰,又心酸。因为我知道这句话的来之不易。”说到丈夫潘志荣,杨素梅眼神里装满了关切与理解。
除去工作,生活里的潘志荣是怎样一个人?
2007年,杨素梅突发心脏病住进了医院,潘志荣正在外地办案,儿子潘禄给他打电话让他回来一趟,他却说,案子刚刚有进展,这样回去案子就断了。他一个劲儿地嘱咐妻子好好休息,听医生的话。惹得杨素梅又恨又气,“案子比老婆还重要?真是个一根筋!”可转念再想,“我身体也没什么大碍,他就是这样,做啥事都抠得细,认真。”时间长了,杨素梅也就想通了。
如今,儿子潘禄也成为了一名检察官,但父亲有一件事一直让他想不明白。那是个星期天,潘志荣突然接到一个电话,急匆匆地催促潘禄开了两个小时的车赶到一户牧民家,呆了不到一刻钟,就原路返回了。后来听父亲说,“打电话的那户人家,堂兄弟喝了一宿的酒,打架打得头破血流,家里人找到潘志荣救急。”潘志荣就怕去晚了闹出人命来,听到人没事,他的心一下子放了晴。但潘禄怎么也想不明白,开车赶了四个小时的路,就为了说上15分钟的话,值吗?可父亲却说:“我觉得值!没出事我才高兴呢,如果因为我没去出了事,我一辈子都良心不安。”正是在这样一个父亲的言传身教下,潘禄也养成了助人为乐的好习惯。
由于常年下乡,潘志荣肠胃和心脏不好,还有风湿,一疼起来半夜睡不着觉。妻子心疼他:“你年龄大了,不能像年轻时那样拼,不按时吃饭、睡觉,身体会吃不消的。”他总是一边点头一边说:“我知道了。”2013年,由于追查案件连轴转,潘志荣疲劳过度突发心脏病,幸亏抢救及时才脱离了危险。第二天同事们来医院看他。妻子含着泪说:“早跟他说不能这么拚命了,他嘴上答应,可根本不听。”老潘却以笑回之,几天后,他又一如既往地下乡、整理案件忙了起来。
面对这样一个把草原人民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的丈夫、父亲,潘志荣的家庭给出了更多的理解与支持。而外界呢?有人说,潘志荣傻;有人说,像潘志荣这样的人已经不多了。不论人们如何评价,这个汉族检察官操着一口地道的蒙语和少数民族兄弟“肩并肩”守护共同的家园,他用脚丈量了达茂旗1.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用法律维护着草原的公平正义,更为需要帮助的人奉献着一个老检察官的全部。正如潘志荣自己所说,“我们生在这儿,长在这儿,草原就是咱们共同的家,我们热爱家乡,就要拿出实际行动,齐心协力把它建设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