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籍工作本身就是繁琐的,一会儿出生申报,一会儿死亡注销,一会儿这边迁入,一会儿那边迁出,整天围着人口和电脑转。要做好这些繁琐的工作,必备的就是事业心、责任感、过硬的基本功和扎实的作风。张潘从事的就是这样一份工作,她担任河南省中牟县公安局雁鸣湖派出所户籍民警已有三年时间。这三年中,她做了很多“好事”,在群众眼里是救星、是贴心人。然而在张潘看来,那些群众口中的“好事”,只是她的本职工作,她只不过是多了些认真,多了些热情,多了些执著,多了些耐心。但在百姓看来,他们等了盼了好久的事终于有一天被张潘办成了,那些全是需要多费心多费力的大事、难事!张潘坚信“只要认真万事不难”,她愿意为身边的群众认真一辈子。
为癫痫病人补录户口
张潘工作起来极其认真,为了弄清楚一名落户人员的年龄,她到村里多方调查取证,做十几页的笔录、写上千字的调查报告;为了帮一名外来人员补录户口,她进行三省电话查询、发协查函求证;为了帮一名离家出走20多年的四川老人寻找子女,她一天不吃不喝盯着电脑屏幕查询。于是,终于有一天年龄更正了,户口补上了,老人与子女团圆了。
2013年8月的一天,天阴沉沉的,下午下班后,张潘到西村去走访调查村民万江新申请为妻子张玲玲补录户口的具体情况。张玲玲是万江新从外地领回来的,精神不正常,名字也是万江新给她起的,因此补录户口难度比较大,没有任何的书面证明可以参考,只能通过走访调查获取信息。
张潘骑着自行车到达西村后,先到了万江新的家中对张玲玲进行了详细询问,又向万江新的左邻右舍调查核实,然后又找到了西村村干部及万江新所在村民小组组长进一步了解。一家一家地找,一个人一个人地问,反复询问核对,认真记录,不厌其烦,她的认真和耐心让在场者感动不已。
经过了解,张潘得知万江新在上世纪70年代因一场意外被烧成残疾。1989年万江新和大哥到洛阳看病时在火车站遇到了一个疯疯癫癫精神不正常的女子,当时这个女子一直跟着万江新和他大哥。而当万江新问她时,她却什么也不知道,只是跟着他们。万江新就把这个女子带回了家中,起名张玲玲,并与她以夫妻名义生活在了一起。在此后的20多年中,万江新曾多次为张玲玲寻医问药,张玲玲的病情虽有好转,但一直无法说出自己的真实身份。而今,他们的一双儿女已经成为大学生,但张玲玲一直无法入户。因为张玲玲没有户口,她一直没能享受到国家的任何减负惠农政策。
事件的来龙去脉都已查明,张潘离开的时候已是晚上10时。走到半路上,大雨突降,张潘被淋成了“落汤鸡”。回到派出所里,她却一脸兴奋地对同事说:“今天收获不小,现在掌握了这么多信息,张玲玲的户口我已经有九成把握,淋淋雨也值了!”
不久后,张玲玲的户口补录成功。
为长期瘫痪的病人照相
2014年3月29日下午下班后,张潘和两位同事带上手电筒一起到辛砦村去给几位行动不便的群众照相,以便办理二代身份证。由于当时天还比较冷,同事对张潘说:“要不咱们吃完饭再去吧,去辛砦村来回要20多公里,回来饭都凉了。”张潘说:“咱们回来再吃吧,让其他同事帮咱们把饭打好,天黑得快,我怕去晚了光线不好,照片照不好,那咱们就白跑了。”
给几位老人照完相后,张潘一行到达长期瘫痪在床的周保民家时,天色已经暗了下来,院子里空无一人。村干部李某站在院子里喊了几声没人答应后,就径直走进了一间瓦房,因为周保民平时就躺在这个房子外间。也就是那么三四秒的时间,李某捂着鼻子从屋子里跑了出来,说:“别照了,别照了,味儿太大了!”张潘问:“怎么了?”李某说:“周保民在床上躺了几十年了,全靠80多岁的老母亲照顾他,基本没有打扫过卫生,屋里很臭,你们进去肯定受不了。”李某干呕一声:“不行了,我要吐了。”边说边干呕着向院子外面走去。张潘却说:“来都来了,照吧,臭味儿算个啥!”说着就拉同事走进了屋子,一进屋一股恶臭迎面扑来,差点让张潘的同事吐出来。张潘却拿着相机对同事说:“光线不够,用手电筒补光吧。”同事也没有再说别的,就和张潘一起把躺在床上的周保民扶起来。但由于周保民长期卧床,反应很慢,精神也不太正常,照相时根本不配合,张潘和同事只有一边跟他说话吸引他的注意力,一边找机会抢拍,还要时不时把他的头动一动,等张潘感觉抢拍到了基本合格的相片后,才关灯出了屋子。看到他们走出来,站在院子里的李某说:“怎么这么长时间,都十来分钟了,我刚缓过来,你们怎么受得了?太佩服你们了!”张潘却笑着说:“没事儿没事儿,当警察的,啥也不怕……”(王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