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斌:领导和群众都为他点赞

2015-11-09 11:20  来源:法制日报

为什么领导和群众都为他点赞

追记山西大同阳高龙泉司法所所长李培斌(上)

图为李培斌(左二)在群众家门口了解情况,为百姓排忧解难。

  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龙泉镇司法所所长李培斌的办公室静悄悄,一本记了一半的学习笔记摊开在桌上,血压计和降压药堆放在一旁,两盆绿植的叶子已经蔫得打了卷儿。一起待调解的纠纷当事人电话,被工整地抄录在台历上,时间永久定格在10月14日。

  “14日中午,镇道北养猪场老景来所里说,他和邻居起了纠纷,想请李所长前去说和一下,当天下午3点多,我给李所长打了电话,他让我第二天上午去接他,可没想到,这竟成了一个永远不能兑现的‘约定’”。李培斌的“徒弟”,龙泉司法所司法助理员鲁学虎这样告诉记者。

  2015年10月15日,在大同市举行的司法所长培训期间,党的十八大代表、全国优秀基层司法所长李培斌突发疾病病逝,年仅50岁。

  “培斌同志工作三十余载,调解了数以千计的民事纠纷,制止了上百次群体性械斗,使50多对濒临破裂的家庭和好如初,30多位遭受遗弃的老人得以安度晚年,20多名失足青年改邪归正,20多名社区矫正人员迷途知返。”山西省司法厅厅长崔国红评价说:“培斌同志是我们的楷模,值得全省司法行政系统每一个干警学习!”

  对工作,从来没说过一个不

  阳高县科教局局长高桂德到现在也不相信李培斌去世的消息:“我和李培斌认识十多年了,我曾是他的领导,后来是朋友,现在是兄弟。”

  2003年,高桂德任马家皂乡党委书记,李培斌就在司法所工作。“全乡一万四千多人,他可以说是妇孺皆知,大家都叫他‘李司法’。”高桂德说,“李培斌调解案子很有一套,许多别人解决不了的案子只要到了他的手里,就能案结事了。更重要的是,李培斌对工作从来没说过一个不字,只要有事情找到他,他总是第一个冲上去。”

  2006年,高桂德任龙泉镇党委书记,上任第一件事就是找当时的县司法局局长走“后门儿”,把李培斌调到龙泉司法所任所长,“因为这里更需要他,龙泉镇占全县总人口的三分之一,龙泉稳则阳高安。”

  10月29日,记者跟随龙泉镇兴隆巷村支书燕续明来到了一户人家的门口,鲜红色的大门格外显眼。回忆起当年这里发生的那起冲突,燕续明现在依然心有余悸。“李司法若没及时赶来,要出大事儿!”

  原来,这户人家的女儿,几年前因感情不和,常住娘家,丈夫因此心怀怨恨。一天,丈夫带着一帮人来到岳父家,想强行带妻子回家,与岳父家人发生激烈冲突。见此情景,村支书赶紧给李培斌打电话。李培斌迅速赶到现场,只见七八个光头青年与这户人家对峙,有的手持木棒,有的手持菜刀,恶言恶语,气势汹汹。

  看到李培斌来了,几个青年恶狠狠地威胁他说:“滚一边去,敢多管闲事,小心收拾你。”李培斌强硬地说:“我是司法所的,这事必须管。我啥都见过,啥也不怕。如果你们把我打死了,我是烈士,你们就是凶犯!”几句话,就把这群光头青年的气势压了回去。

  “李培斌拼命工作却从不提任何要求。”高桂德说:“每次我问他需要什么,他总说不需要,可在2007年,省司法厅给他配了一辆摩托车后,他却专门来单位找我(当时高桂德已调到科教局)。得瑟地在院子里绕了三圈,高兴地跟个孩子似的说‘我也骑上电驴子了。’这么好的同志,怎么就走了呢?”

  对群众,他管了儿子又管娘

  10月29日,富贵村78岁老大娘袁桂如听说记者要来,早早就站在村口等着了。老人至今仍住着几十年前的青砖房,院墙破烂不堪,还不到一米高,几块木头搭起来就全当是门了。“老伴和四个儿子都死了,培斌儿就是我唯一的亲人……”话没说完,袁桂如老泪纵横。

  袁桂如和李培斌相识,还要追溯到七年前。老人的二儿子张建国因抢劫罪被判14年,服刑期间患上脑萎缩,口齿不清,行动不便。2008年释放后,山西省太原第一监狱用车把张建国送回家,却被他母亲拒之门外。情急之下,太原一监找到李培斌。

  接案后,李培斌赶到张建国家了解情况,原来,袁桂如并不是不想要儿子,而是她实在没有办法让儿子回家。作为一个孤寡老人,袁桂如的生活本身就十分艰难,这时再添上一个患病的儿子,老人实在无能为力。

  “儿是娘的心头肉,当妈的咋能不让儿子回家呢?可这情况你也看到了,我们娘俩儿咋活啊!回到监狱,他好歹还有一碗饭吃。”听完老人的讲述,李培斌的鼻子一阵阵发酸。“您先让儿子进家,生活困难我来想办法,党和政府不会不管您的。”

  之后,通过与太原一监协商,李培斌为张建国解决了3万元医疗费、生活费。同时,他帮助张建国母子一起办理了农村低保。

  2012年春节,正当李培斌难得地与家人举杯共庆佳节时,袁桂如却突然打来了电话,说张建国去世了。李培斌冒着零下20多度的严寒赶到了90里外的袁桂如家,一手张罗着把张建国入土下葬,袁桂如扑通就给他跪下了……

  “知道培斌去世的那天晚上,我一宿没睡,哭了半夜,”袁桂如哭着告诉记者,“建国走后,都是培斌儿管我,给我申请救济款,逢年过节还给我钱,他管了儿子又管娘,说好了要给我养老送终的,怎么就走我前面了呢?他说话不算,说话不算啊”……

  对业务,金牌调解离不开一个钻字

  1984年,李培斌从县农业中学毕业参加工作,第一份工作是乡农机员。从农技员到调解员背后离不开一个“钻”字。面对欠缺的法律知识,李培斌疯狂买书,他还自修上了东北大学法律系的课程。他调解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调解就看法,一切只从公着走。”

  调解纠纷必须了解民情。李培斌每到一个地方就走街串巷,唠家常、话里短,谁家家庭不和,谁家邻里紧张,他都心中有数,被人称为“活字典”。

  在近30年的调解生涯中,李培斌逐渐摸索出了一套“人民调解十法”:用情感染法、以柔克刚法、先守后攻法、正义震慑法、亲情促动法、群众抨击法、稳定大局法、感化教育法、诚信担保法、类同案推代教育法。如今,这套调解法则已经在全省司法系统推广,成为了人民调解工作的“活教材”。

  李培斌还总结出“三心、三勤”的心得经验。“三心”,就是要有换位思考的同情心,高度负责的责任心,把小事情当大事业做的事业心。“三勤”,就是耳勤、嘴勤、腿勤。有了这“三心、三勤”,再灵活运用“人民调解十法”,再大的疙瘩也能解开。

  “同样是化解一起信访案件,换成别人不一定能达到预期效果,李培斌就可以,”省政协常委、社会法制委员会主任、时任省司法厅厅长王水成这样告诉记者,“因为李培斌在化解矛盾时,他对当事人先不谈上访的事,而是从聊天开始,以朋友式的谈心、交心进行疏导,使信访人感到一种温暖,进而从思想上化解。他十分关心当事人的生活状况,注重后续回访,帮助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所以,一些老信访到了他这里都得到根治,没有后遗症”。(马岳君 李想)


责任编辑:王燕薇
更多> 图片报道
更多> 信息联播

习近平:推动改革落地生根造福群众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七次会议强调:鼓励基层改革创新大胆探索,推动改革落地生根造福群众 [详细]
更多> 中央动态

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纪实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构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要有一个刚毅的先锋去引领方向。 [详细]
更多> 权威发布
更多> 视频
更多> 图解
更多> 长安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