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重阳菊香飘

2015-10-23 08:52  来源:辽宁长安网

  重阳节,是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易经》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称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节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到了明代,重阳节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也称“登高节”,民间在该日也有登高的习俗。重阳节也正是菊花盛开时期,之因为人们历来就有赏菊花、喝菊花茶、饮菊花酒的雅兴,所以古时人们也称“重阳节”为“菊花节”。

  菊花,一年四季都有,分为春菊、夏菊、秋菊、冬菊及“五九菊”等,秋菊最为旺盛,而秋菊又为早、中、秋三类。品色有白、黄、橙、青色、赫色、紫、绿等,绿菊又称绿荷,墨菊即为紫黒色类,几乎是各种颜色包揽。秋日款款来时,凉爽的秋风吹来了满园姹紫嫣红,此时菊花如同赶集似的开得正欢,喜欢种菊花的爱好者,居室的阳台上,平顶层一盆盆五颜六色,多姿婀娜盛开的菊花,露出妩媚的姿态,随着秋风微拂,婆娑起舞。洁白如雪的白菊,如飘若浮云,仪态万分;如火焰般的红菊,别有情致,似面露得意之色;小巧玲珑的金钱菊,露出黄灿灿、清新俊俏的小脸;绿菊、紫菊等多色菊花也摆头搔首,神态各异,尽相争妍……让人顿觉充满诗情画意,心旷神怡,仿佛被融入花世界的意境。

  菊花,被誉为四君子之一,是中国传统名花。它有着松一般的风格,梅一般的品行,风格高尚,隽美多姿,不以娇艳姿色取媚,却以素雅坚贞取胜,敢于傲雪凌霜,即便是残菊悬挂枝头,也挺然不落,依旧食香吐芳。人们喜爱它的清秀神韵,更爱它的凌霜盛开、西风不落的一身傲骨,故有着“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一说。东晋诗人陶渊明特喜爱菊花,他不愿为官,宁愿过着“击壤以自欢”的田园生活。每到秋季菊花盛开时,他会常常釆摘花瓣带回家中酿制菊花酒,自斟自饮,“釆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就是诗人桃园生活的真实写照。

  菊花盛开季节,古代诗人在重阳期间赏花咏诗,犹以黄花为咏,黄花在诗人笔下成了菊花的代词。初唐王绩见到菊花吐艳,醒悟到重阳节的来临,“忽见黄花吐,方知素节回。”杜甫在战乱中度过重阳,“苦遭白发不相放,羞见黄花无数新。”李白“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白菊,到了中晩唐还是珍稀之物,最早咏白菊诗的是刘禹锡和白居昜;刘禹锡“家家菊尽黄,梁园独如霜。”白居易晚年见到:“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既兴奋又感慨;到晚唐白菊渐渐兴起,才有了李商隐笔下的“霜天白菊绕阶墀……”

  传说白菊的盛起,和一个民间故事有关:传说中的阿牛七岁丧父,母亲整日以泪洗面,不幸哭瞎了双眼。阿牛发誓要医治好母亲的眼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到处采撷草药为母亲治病。阿牛的孝心感动了神仙,托梦告知运河边天花荡中有一株重阳节才开放的白菊花,能治眼病。于是阿牛重阳节那天去天花荡找白菊花,找了很久,唯见只有遍野的黄菊花。眼看太阳西下,阿牛并没气馁,终于在草荡中的一个小土墩旁找到那株白色的野菊花。阿牛小心翼翼将那株白菊花连根挖起,用花煎汤给母亲服用,终于治好了母亲的眼病。后来阿牛将挖来的白菊花种在地里,通过不断的培植,并将种菊技能传授给村里百姓,从此形成日后的白菊花在杭嘉湖一带闻名遐迩,成为当地经济支柱。现在本溪植物园也引种了多种菊花,实是秋天赏菊的好去处。

  金秋十月,秋风送爽,“岁岁重阳今又重阳”,迎来了满城菊花飘香的传统节日。愿世人的心灵,像白菊那样清新、洁白无暇;我们生活像红菊那样红火、热情奔放;我们意志像冬菊那样坚定、傲雪凌霜。我们父母像青松那样挺拔、健康长寿!(黄国华 韩锐)

责任编辑:李镕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