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白居易传世名篇《长恨歌》有句:“兄弟姐妹皆列士,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乍看大诗人的诗句,很容易让人误解为唐开元年间,人们的生育观念比较进步,“重女轻男”或“生男生女都一样”,其实不然,时天下父母之心,不重生男重生女是有其特出历史原因的,而并非生育观念的开明。想当年,杨家有女玉环,天生丽质,一朝入选君王之侧,倍受宠爱,立为贵妃,唐明皇爱屋及乌,分封其家庭成员和宗亲族人,赐予荣华富贵,于是乎,杨氏门庭显赫一时,真可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正如杜甫《丽人行》所说:“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杨家得有玉环此女,也算是“光宗耀祖”了,又怎么不令天下父母之心不重生女呢!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过渡,逐步确立了男子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主导地位,及至进入封建社会,汉武大帝刘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束黄老时代,开辟了儒家思想治国的新纪元;而儒家思想虽然在加强封建统治、强化中央集权、教化民众从善向善、遵从礼仪等方面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有很多思想观点是消极的,或可以说是一种愚民的精神垃圾,如“三纲五常”、“女子无才便是德”、“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等等,大肆宣扬“男尊女卑”,使男人在社会活动中的地位推到了极至,正因如此,天下父母之心,都想男丁兴旺,都想望子成龙,以此扩大门庭,光宗耀祖,繁衍子孙后代…..祖祖辈辈,多少年来,天下百姓无不以“传宗接代”为家训、为祖宗的规矩,晓喻后人,一代接着一代传,使“重男轻女”思想达到了根深蒂固,成为天下父母之心的一种认同,一种理所当然,一种生育追求目标,而“杨贵妃效应”,只是特定的情况、特定的时间,人们特有的思想波动,从漫漫的历史长河去看,那只不过是一朵小浪花,或可说只是一个小水珠罢了,几千年封建思想打造的“重男轻女”生育观念有其极强的“生命力”。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人民翻身得解放,妇女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党和人民对妇女给予充分尊重,大力提倡男女平等,鼓励她们在各行各业崭露头角、建功立业,伴随着新中国成长起来的女科学家、女将军、女飞行员、女运动员、女劳模等一大批巾帼英雄,充分证明了“妇女能顶半边天”,真可谓“巾帼不让须眉”。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文明、进步,使“女权”问题得到了根本解决,“重男轻女”的生育观念已在逐步的冰消瓦解,优生优育,搞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已成为我们的一项基本国策,尤其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但是,我们也要清醒的看到几千年形成的“重男轻女”生育观念存留在人们心中的烙印是深的,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改变的,必须经过全社会的不懈努力,方能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聆听着“谁说女子不如男”豫剧《花木兰》的唱腔,耳边仿佛又响起《十五的月亮》歌声,是呀,军功章呀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陈孝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