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电影,我的脑海中就像过电一样,嗖地一下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我的童年是在建瓯市东游镇度过的,而镇电影院是我小学时候最向往的地方,那里留存了我童年最美好的记忆。
我念小学时,大约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那时候的电影大部分都是在露天晒谷坪上播出的。夏日看电影是我一天中最开心的时刻。听说晚上有电影播放,白天上课都心神不宁,期待着夜幕快快降临。一放学,我就飞奔回家拿起小板凳往晒谷坪跑,这叫“抢占高地”呢!有时为了占到一个好位置,还会和小伙伴们联合出击,一人扛一个凳子浩浩荡荡地走向晒谷坪。夜幕降临时,大人们陆陆续续搬着凳子来了,看到我们小孩子早早就占领了前排位子,就会在我们后面依次摆好凳子,这样我们俨然成了“排头兵”,那个滋味美啊!不仅享受到夏日习习的凉风,还能清晰地看到电影中的画面,如果手中有一包五分钱的葵花子边嗑边看,那就更惬意了。《自古英雄出少年》、《地道战》就是那时候映入我的脑海至今挥之不去的,如今在互联网上虽然还可以看到这些经典电影,但是和小时候的味道相比完全不一样了。
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东游镇电影院盖好了。这时候露天电影也有播放,但片子没有要买票的电影院影片好看,而且在电影院四季都可以观影,环境也好,夏天还有大电扇。当时,这就是我心目中的“豪华影院”,但是“昂贵”影票让我们望而却步。我依然记得当时的票价是1角3分钱成人票、8分钱儿童票,要知道我们小时候的零花钱只有几分钱,怎么办呢?这可难不倒我们,为了逃票看电影,小伙伴们是绞尽脑汁,最笨的办法是趴在电影院的窗户边看,看一会儿电影就腰酸背疼,难受极了。而且查票的大人十分凶悍,老是拿着一个手电筒四处照射,看到逃票的小孩就大声喝斥。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就像聚光灯下的蚊子,被赶走一会儿又聚在一起,但十分开心。因为不仅节省了“一大笔”开支,还享受了顿“精神大餐”,第二天又可以在班上眉飞色舞地向同学讲述电影里的惊险情节,特别有“成就感”。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少林寺》,每当“少林,少林……”的歌声响起来,我们几个小伙伴就会拳飞腿舞,相互掐架,感觉自己就是少林弟子一般,英雄极了。
到后来,我们发现了一个能打入“敌人”内部看电影的方法。碰上好看的电影,我和几个小伙伴傍晚就从电影院后面的窗户爬进去,躲藏在舞台下面的地下室中,等电影开场后再钻出来坐在位置上看。这种办法屡试不爽,成功率极高。但是也有“砸锅”的时候。有一次看《午夜二点》的恐怖电影,结果查票的大人好像知道地下室中有人似的,居然拿了一把凳子一屁股坐在地下室的出口不动了,不时用强光手电在里面扫射,却又不进来“抓”我们。因为逃票抓到要罚款,弄得我们几个小伙伴整场电影只能蜷缩在黑暗的地下室中“听电影”,而那场电影的配音又十分恐怖,把我们吓得抱成一团。这个人生中唯一一次“听电影”的经历,真是令我终生难忘。
时光飞逝,长大以后,当看电影已经成为很普通的一件事时,倒没有儿时逃票看电影的乐趣了。但是,我的电影情结还是十分浓厚,时常还邀约三五个朋友周末进电影院,当然是“正规购票”进场的啦!(林张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