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利娟:敢揽事能成事的司法所长

2015-09-27 14:54  来源:法制日报

  图为刘利娟与同事探讨工作。

  图为刘利娟在走访群众。

  刘利娟,陕西省西安市户县苍游司法所所长,当地大爷大妈叔伯阿姨都看她亲,管她叫“碎女子”。“碎女子”是关中方言,指年龄小的女孩子。一声“碎女子”,饱含几许爱怜,几许亲情。

  “碎女子” 勇于揽下难缠事

  2009年盛夏8月,秦岭脚下,刘利娟调任陕西省户县苍游司法所当所长。

  报到那天,眼前的景象让她这个“光杆司令”犯了难:日影斑驳的院落里,满是蹿起一人多高的杂草,耳边充斥着夏虫的声声嘶鸣,屋里墙角、窗棂上结满了蛛网,办公桌上,尘土厚厚一层。

  来时的雄心,眼前的惨淡,给她当头一棒。

  “走,还是留?”她心里在斗争。最终,她的一句“既来之,则安之”,把自己留了下来。

  “不干则已,干,就要干出个名堂。”当天下午,她就挽起袖子钻进了荒草堆,拔草平地,整扫院落……

  接下来的一个多月,她用双脚丈量遍了全镇的20个村110个村民小组,并将各类矛盾纠纷写成调查报告。又健全了20多项工作制度,按照省级规范化标准,对所里进行了全面改造。

  司法所的大门敞开了,可是,群众不买账,他们有矛盾、有纠纷,依旧找政府、闹领导。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刘利娟主动把那些难缠的事揽了下来。

  60多岁的闫老汉有两个闺女,为养老,给大女儿招了上门女婿。不成想,这小两口对父母不孝顺。无奈又给二女儿招了个女婿,他们倒是对老人悉心照料,可是,村里按照当地“上门女婿只能招一个”的习俗,就是不给闫老汉二女婿和孩子分地。闫老汉想不通,三番五次找领导,大喊大闹,要讨个说法。

  刘利娟知道后,先设法平息闫老汉情绪,接着她又是找村干部,又是找村民代表,又是到群众家去做工作,中间被好几户人家连推带搡轰出了门。他们指着刘利娟的鼻子,满是不屑地嚷道:“规矩是老一辈定下来的,你个‘碎女子’,竟然给我们改规矩,你给我出去!”

  今天不行,明天还去。给父亲做不通工作,就给儿子做,儿子不行,再给媳妇做。刘利娟跑了一个多星期,逐户逐人讲法律、讲政策、讲情理。看她一个女娃娃骑着自行车,没黑没白地跑,走东家进西家那么辛苦,有的群众就说了:“人家娃不为自己,说得也有理有据,算了,给分地吧!”就这样,她上任后的第一件事终于得到圆满解决,闫老汉一家感恩不尽。

  随后,刘利娟又处理和成功平息了镇上93岁高龄老人的赡养纠纷、两户村民因排水引发的打架事件以及相邻村庄为争夺4亩地的归属而发生的群体性械斗等事件,并帮助一些群众解决了生活上的实际问题。

  老百姓一看,司法所在关键时候能揽事,也能办事,来找她商量大事小情的人便慢慢多了起来。闲暇之余,刘利娟就想,面对的是老百姓,既要帮他们化解矛盾,更要帮他们减少矛盾的发生。为此,她结合具体案例,印制了通俗易懂的普法宣传册,走到田间地头,发给群众,给他们讲法律,讲谦让……有时还打趣给村民们计算闹矛盾的成本,讲得村民们直点头。

  慢慢的,刘利娟成了当地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联络员”,小小的司法所也成了政府了解民意和百姓了解政策的“联络站”,现在,当地人还称刘利娟为“碎女子”,不过他们再叫起“碎女子”时,心头升腾起的却已是深深的敬意。

  “真汉子” 处理纠纷不退缩

  在基层走访,常常要与哭天抹泪、扯皮闹架打交道。

  一次,两村民因建房发生纠纷,双方互不相让。后因晾晒小麦,两家口角,厮打。村民刘某将年近八旬的张某左脸和额头多处抓破抓伤。

  张某感到受辱,哭闹着,睡在刘某家的土炕上,说啥也不走。气愤的刘某手持利斧,站在炕边不停地威胁张某。此时,张某的亲戚十几人闯进刘某家里,情绪激动。双方剑拔弩张,眼看一场恶性事件就要发生。

  碰巧,刘利娟到这个村子走访,获知此情,她火速赶到现场。只见张家的亲戚已将刘某团团围住逼到了墙边,而急红眼的刘某正疯狂地挥舞着手中的利斧。刘利娟一个箭步冲上前,插到双方之间,只身将刘某挡在身后,对着众人大喝:“住手!”

  “闪开!”张家十几人对着她叫嚷。

  “除非从我身上踏过去!”刘利娟一面高喊,一面伸开胳膊左右阻挡。撕扯中,她结婚时的项链被扯掉,身上也挨了好几拳头,所幸她的不退缩,及时制止了事态。

  控制住事态后,她接连多次到双方当事人的家里,从法律、道德角度做双方的思想工作,苦口婆心摆事实讲道理,和双方商讨看病赔付等后续问题。接连劝导了十来天,刘某才上门给张某道了歉,获得谅解。事后,刘某多次向众人夸赞刘利娟当时的勇敢。

  在农村,分配土地是件大事情。辖区有个村,九年都没有调整土地,群众意见很大,他们多次找村里要求分地,可是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2013年9月,村子200多名群众手持棍棒,围堵村长家,要求分配口粮地,扬言不给地就先打村主任,再打书记,再不行,上县到省上访要说法。

  刘利娟及时赶到村里,调解矛盾。原来该村班子长期混乱,既没有办公场所,村主任、书记又各自为政,致使群众的事一拖再拖。

  了解矛盾的根源后,她先安抚了激愤的群众。请示过镇上领导,当天晚上,她又组织召开了村里班子会议,群众代表、党员代表参与商讨,订出解决方案。次日早上,张榜公布,并在村主任家门口现场办公。

  谁知方案公布后,又遭到其他几个村民小组的围攻。原来,这个村有7个村民小组,有的小组地多人少,有的小组人多地少,所以出现了“有的要求全村打乱平均分配,有的要求各组分各组土地”的分歧。

  无奈之下她和村干部又一个村民小组一个村民小组解决问题。经过20多天昼夜不停的工作,终于成功分配7个小组承包地,妥善处理了矛盾。

  “个体事件解决机智,群体事件处置及时;能担当,不退缩,有大局意识!”户县苍游镇副镇长付昌利给了刘利娟最中肯的评价。每一次在矛盾面前,她就是如山般坚毅的“真汉子”,把真诚、情谊、法理镌刻在了每一个当事者的心底。

  “辣妹子” 大事小情都办成

  2014年3月的一天,苍游司法所接到紧急电话,镇里一砖厂发生一起女工受伤事件。刘利娟第一时间赶到事发地点,查看女工伤情,并送往医院包扎救治。

  原来,女工在务工过程中,左手无名指不慎被割破,所幸只是皮外伤,但因女工是彝族,语言沟通有障碍,致使女工一行17人与砖厂发生冲突对峙。

  刘利娟耐心同砖厂老板谈话,站在彝汉亲如一家的角度,向他讲情,站在法律法规的角度向他讲理。当天下午,她得知女工一行17人从老家带来的盘缠已经花光,身无分文,并因工伤事件已和老板闹翻,当晚连立足之地都没有。她便又联系县民政救助站,解决了17人500多元的交通费。

  经过一天一夜的处理,砖厂老板最终同意放弃受伤女工一行人之前的借债2200元,并支付女工医疗费、营养费等各种费用2000元,该赔偿纠纷案件最终得到圆满解决。

  虽然语言不通,但女工一行人临走时,在车站对刘利娟齐齐鞠躬表示感谢。那场景,让旅客们为之动容。

  2013年寒冬腊月开始,镇上葡萄园陆续有务工者反映,自己辛苦大半年却没领到一分工钱,老板以各种理由一直推脱,事件毫无进展。

  万般无奈,务工者们希望刘利娟帮助讨个结果。

  刘利娟当即联系了租种葡萄园的西安某公司老板。老板当时一口允诺,过后却没有实际行动。刘利娟隔三岔五就在西安和户县两边跑,事情还是迟迟不能解决。后来才得知葡萄园老板因为生意破产,赔了本,实在无力支付农民工工资。

  “眼看工钱的事‘塌火’(方言,指事情解决不下去)了,可是人家利娟就是上心,晚上时常八九点了还在西安奔波。”谈起这事,曾经在葡萄园干过活的秣师坡村村民韩文兴说,“利娟心实,办实事,从不空言空语,是个好干部。”

  这件事前后持续了大半年,刘丽娟就两地奔波了大半年,直到彻底帮助村民拿到工钱。

  冬冒严寒,夏顶酷暑,一干就是6年。跑遍了镇里的大村小组,揽遍了群众的大事小情,把温暖送给群众,把苦痛留给自己。

  “遇小事顺解双方心气,要有耐心;遇大事明白双方诉求,要有恒心;干事就要把事干好,要有真心。”谈起工作,刘利娟头头是道。正是六年的打磨和她的“三勤三心”,让她从一开始不被群众认可的“碎女子”成长为人人点赞的“女汉子”,成长为敢揽事能揽事也能揽成事的“辣妹子”。

  刘利娟在平凡岗位上赢得了群众的信赖,赢得了党和政府的充分肯定,获得“全国优秀人民调解员”“全省十佳司法助理员”“陕西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西安市第三届十大平安卫士”等荣誉。(台建林 王鹏超)

责任编辑:张晓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