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声与回应

2015-07-27  来源:福建长安网

  有呼有应,是日常生活中最起码的礼节。引申到各级干部为群众办实事上,有呼是否有应就不仅仅是关乎礼貌的问题了。

  呼声多,但有些被披露的单位却回应少。有的即使在各种场合作了答复,但实际工作并无多大改进,问题依旧。

  对群众的呼声充耳不闻或只听不应、应而不办,无疑也是一种官僚主义。同形形色色的官僚主义一样,症结都在于对人民群众的态度不对头。人民群众是主人,干部是社会公仆,这个思想、这个提法早已成了我们的共识。不少单位所制定的干部守则中都有“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的规定。规定本身是好的,但个别干部却把经念歪了,他们对来自上级的指示认真得很,而对来自下面的意见则常常漫不经心。笔者想请这类干部扪心自问:这样当公仆是否尽职尽责?

  古人云:“听言不厌其广,择之不厌其审。”对群众呼声应该分别情况,及时作出恰当的分析和处理。能办的尽快办,该改的马上改,这是一种回应。对那些虽然有理但一时办不到的,说明情况,讲清打算,也是一种回应。对带有片面性的意见加以引导,这又是一种回应。总之,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对群众都要有呼有应,不能置之不理。这样,即使有些回应未能尽如人意,多数群众也会加以谅解。而一旦群众和干部都能在一起想问题,那无论什么事就都好办了。(陈立烽)

责任编辑: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