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法”“网”相通、“情”“理”互补 慈溪法院121名“网格法官”融网进格打造“诉源治理”新模式
“按照婚姻法规定,一方的婚前财产属于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近日,一场离婚纠纷的调解正在浙江省慈溪市横河镇某村的村委会调解室内进行。一对中年夫妇因为感情不和,欲解除婚姻关系,但由于双方对有关法律问题不甚了解,在财产分割、子女抚养等问题上始终无法达成一致意见。慈溪法院法官范智君作为该村的网格法官,在走访中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主动联系村委,与该村妇联主席一起,一边安抚夫妻两人情绪,一边摆事实、讲法律、讲道理。经过2个多小时的沟通,双方顺利达成调解协议。
“法官来村里对我们进行法律上的指导,弥补了我们基层的不足,使纠纷很快调解,效果很好。其实基层工作不能光靠情,更要说法讲理。我们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法官来到群众家门口,这也是最直接的便民举措。”该村妇联主席王建定动情地向记者说。
法官,是威严的法律守护者,网格,是基层社会治理最小单元,当法官遇上网格,会迸发怎样的火花?释放怎样的正能量?
7月22日下午,慈溪法院举行网格法官“融网进格”仪式。该院121位法官、法官助理组成“网格法官”队伍融进辖区(含杭州湾新区)1142个网格。网格法官与网格长、网格员建立点对点联系,依托法律优势,入网指导基层调解、开展精准法制宣传、纠纷预警等,努力避免成讼、促进和谐。网格长、网格员依托熟悉网格内社情民意的优势,协助法院开展纠纷化解、送达文书、执行查人找物等工作。二者相结合,实现“法”“网”相融,“情”“理”互补,有效促进矛盾化解,促进基层和谐。
据悉,早在今年3月,为推动多元矛盾纠纷化解力量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提高基层矛盾纠纷化解能力,慈溪法院在辖区古塘、附海等乡镇(街道)探索试行“网格+法官”的工作模式。5月,由慈溪市委政法委领导,法院与司法局、社会治理综合指挥中心联合出台《关于打造基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一网通”工程的实施意见》,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工作机制。网格法官深入网格开展指导调解、法制宣传、纠纷预警等工作,参与人次达130余人次,指导纠纷调处115起,成功化解63起,为网格员培训授课5次,受到了广泛好评。
据了解,121位网格法官,将按“一员多格”的配置,按照该院《关于加强“网格法官”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的规定,“网格法官”还要通过实地走访、面对面交流、加入镇(街道)或村(社区)工作微信群、参与当地“圆桌夜谈”“村民说事”“送法入企”等方式,积极主动融入各网格体系,了解“包干区”民情,为群众提供精准化司法服务,工作成效还将纳入评先评优考核。
除了法官下沉网格外,网格长和网格员也能通过“网格法官”制度,通过邀请法官授课、到法庭听审等方式,提高自身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形成司法工作与社会治理的协调共进,格内有矛盾,“网格法官”来出力,“网格法官”办案进村,格长来当帮手。
“网格法官融网进格,深入群众、服务群众、指导调解、精准普法,通过司法资源在最基层的新配置,满足人民群众的司法新需求,成为慈溪法院人‘守初心、担使命’的重要载体,也架起了法院干警‘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服务基层’的桥梁,成为锻炼青年干警的大舞台。”慈溪法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小网格”能体现大作为,“微治理”能释放大能量,网格法官通融入基层,为基层社会治理的法治化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也是当前从源头上减少法院诉讼案件增量的应有之意。
(记者 王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