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蓉在实验室做物证鉴定。
人物简介
石蓉,女,苗族,1968年12月出生,贵州省贵阳市公安局刑侦支队副支队长,法医学专家。曾荣立个人一等功1次、三等功2次,先后获得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全国巾帼建功标兵、贵州省先进工作者、贵州省杰出青年卫士等荣誉称号。
她参加公安工作27年来,勘验各种案发现场3000余次,出具法医鉴定书2000余份,进行法医活检近2000例、尸体检验近500例……她的法医鉴定报告无一差错。
她就是贵州省贵阳市公安局刑事侦查支队副支队长石蓉。
柔情法医的眼泪
我永远不会忘记一个关于石蓉的视频,她作为全国人大代表面对《人民公安报》记者的镜头,讲到自己解剖与犯罪嫌疑人英勇搏斗牺牲的战友马金涛的那件事,怎么都无法控制眼泪往下掉,最后情绪崩溃扭头大哭。
作为一名法医,她比任何人更清楚,生命是何等脆弱。
马金涛才30岁,有灿烂的前程,美满的家庭。石蓉面对解剖台上马金涛年轻的面孔,被情感撞击,泪流难止。
石蓉说这是她27年职业生涯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半途放下了解剖刀。解剖自己的战友,这是多么难以忍受的悲恸!
今年5月,在贵州省公安厅组织的公安文学创作会上,我见到了石蓉。她一身利落整洁的装束,挺直的身板,沉稳的性格,说话的语速和声调也比较平缓,让人很难将她与刑警的身份联系起来。她的眉宇间没有人们想象的法医特有的高冷,而透露着一股宁静的气质。
她的微信名叫林小青,我追问她这是什么缘由,她一脸天真地回答:这是高中时候就给自己取的艺名,毕竟每个人都有当大明星的愿望嘛……
看这反差萌,哪里像对寒冬深山里的风、酷暑垃圾场的蚊蝇都习以为常的法医呢?
这让我不禁思考:法医到底是怎样的一群人?体力和脑力接受锤炼的同时,还要克服很大的心理障碍。一些高度腐败的尸体,仅仅看一眼照片,对于一般人来说就是个极大考验,更别说进行近距离的解剖检验。
我问石蓉:看到那些大片血迹,或者腐败的尸体,甚至有蛆虫、腐肉,不觉得恶心吗?
她回答:当然!正常人看到这些,一定会感到不适。然而,一旦进入工作状态,责任心驱使自己关注的点不再是“恶不恶心”,而是“有没有用”。她说:“其实每一个脏器我们身体里也有,无论看到的图片多么血腥,其实死者也曾经是活生生的人,弄清楚死亡的真相,才最重要。为此我每每硬着头皮把内心的恐惧想方设法压下去,一遍遍默默地给自己鼓劲加油。”
“如今只要一到现场穿上工作服,我就会马上进入工作状态,专心对尸体进行解剖,离开现场后便迅速将那些现场血腥的情景遗忘。”她骄傲地说。
是的,是使命感促使她坚定地在这条探究真相之路上向前迈进。只要一投入到工作中,她想的是仔细收集痕迹物证,能为破案服务,能让真相大白。就像她说的那样:“不是不害怕,而是没时间害怕!”
还原案件的真相
石蓉说,当法医并不是她最初的志向,从小的梦想就是成为像母亲那样的白衣天使,救死扶伤,治病救人。
可有时候就是这般阴差阳错,高考那年因为专业调剂,她被录取到华西医科大学法医学系。华西医科大学是多少梦想当医生的学子心中的理想国啊,但学习法医,年少的她完全不能接受。
随着对课程的不断学习和了解,她慢慢改变了对法医的认知,开始脚踏实地,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她发现法医世界既充满神奇又富有魅力,每一位死者、每一件物证、每一个现场都记载着曾经发生过的秘密,而可以揭开事件真相的密码就等着法医去破译。
大学毕业时,她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贵阳市公安局,就此踏上刑警征途,开启了职业法医生涯。
27年来,她和同事们不知疲倦地穿越了无数个黎明与黑夜,挥舞着法律的利剑,斩落一个又一个魑魅魍魉。“白加黑”“5+2”是她的日常工作表;24小时待命,随时整装待发是她的工作常态。
2012年1月13日,贵阳市乌当区一家4口被杀死在家中,半个月前从山西来到家中的女婿辛某失踪。辛某有重大作案嫌疑,但是没有任何直接证据。子夜,石蓉接到命令,立即赶赴现场。勘查中,她对4名死者的伤口仔细研究和分析,顺着这些伤口的细节和现场环境,认定凶器应是一种类似当地常见的杀猪刀。通过对被害人亲属的反复询问,确定被害人家中没有类似的刀具。被害人亲属还提供了一个情况,案发前一天,他看见辛某去了镇上一趟,说是去买手机卡。 (下转第六版)
石蓉敏锐地意识到这里面有问题,辛某有可能假借买手机卡的机会买了凶器,应当立即到镇上调查卖刀的铺面。经专案组调查,那天,果然有一名外地人在镇上的刀铺买了一把刀。通过照片辨认,确定买刀人就是辛某。
后来的样本分析与石蓉的判断完全一致。从发现现场、找寻证据到最终破案,面对种种困难,她的职责就是将这个距离尽可能缩短,用解剖刀还原案件真相。
“我向来不惮以最大的怀疑去揣测可能的嫌疑人。”她说,这样才能逐步排除每一个可能性。
此案中,石蓉带领技术人员利用逆向思维,跳出案发现场看现场,时间倒回看现场,在现场不同地方提取了大量血迹。经DNA检验,除了4名死者的血迹外,还有另一人的血迹。根据分析,嫌疑人在现场杀人时自己也受了伤。结合辛某随身携带的物品,包括身份证没有带走这一线索,石蓉提出辛某很可能已经自杀,而不是逃跑。
经过对现场周边的扩大搜索,第三天,警方在附近一个水塘里发现了辛某的尸体。经检验,死者为溺水死亡,其右手有刀伤。DNA检验结果显示,现场另一人的血迹就是辛某的。拨云见日,石蓉运用刑事技术取得有力证据,生动还原案件过程,大案成功告破。
攻坚克难的使命
胸怀悲悯之情,笔述正义之辞,石蓉用“无一例差错鉴定”的工作业绩彰显“依法公正、客观准确、规范服务、创新进取”的鉴定准则。
2010年8月1日,又一起重大刑事案件发生,一家4口被杀死。石蓉和战友迅速赶赴现场,对现场进行勘验,在卫生间的浴缸中发现四具高度腐败的尸体,两名老人,一名中年男子,一名小男孩。石蓉被满地的鲜血和破碎的遗体震惊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石蓉走到小卧室的门口,看见被破坏的门锁、门背后地面上的血泊和墙面上的喷溅血迹时,小男孩当时遇害的情景立马在眼前重现:当小男孩看见穷凶极恶的犯罪嫌疑人在杀害自己的爷爷奶奶及父亲时,在没有能力帮助大人的情况下,只有惊恐地把房门锁上,但最后还是被踢开了房门,他被杀死在门后。
那一刻,她的心被刺痛了。作为一个母亲,她不能忍受自己的孩子受一点点的痛,何况是一个幼小生命的被剥夺!小男孩当时是多么地害怕和无助,她简直不敢想象!
不能让死者枉死,不能让犯罪嫌疑人逍遥法外!就在那一瞬间,她在内心立下誓言:如果不能从这个现场找到破案的依据,那自己就不是一个合格的法医。
8月的贵阳,适逢盛夏,由于长期浸泡在水中,死者面目严重发胀变形,表皮发绿,全身爬满了蝇蛆。石蓉和战友们忍着令人窒息的气味,连续工作10个小时,终于在现场找到了犯罪嫌疑人留下的重要证据,使该案得以快速侦破。
每一起悬案告破,石蓉内心就多了一份平静,也多了一份笃定。法医工作需要敏锐缜密的分析思维和果敢睿智的判断力,她的常态就是从纷繁复杂的证据或线索中抽丝剥茧,她的每一点付出记录在案件的每一次侦破中。这也造就了她严谨、自律、精准、追求极致的性格。
有一次,她参加一个山洞内的现场勘查工作,需要用绳子把勘查人员从洞口往下放到大约15米深的地方。但那个洞口很窄,个子大的技术人员进去时可能会破坏痕迹物证。她主动请缨,绑上绳子,带着勘查工具下去了。她小心翼翼,一边抓紧绳子,一边拿着电筒,仔细查看洞壁上的情况。山洞里极度缺氧,到达洞底时,她几乎快虚脱了。面对地面许多不知名的小虫子,她下了最大的决心,全面细致地在洞底完成勘查工作,取到了重要物证。当同事把她拉回到洞外时,她一下子瘫坐在地上。
探寻真相是职业的使命,也是对生命的尊重。石蓉说,只有干过刑警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克敌制胜抓获歹徒、费尽心思最终锁定嫌疑人的那种乐趣。只要还受害人一个公道,她就无比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