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初,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恭城县委政法委展开一场“头脑风暴”。县委要求深刻学习领会十九大精神,结合实际提出恭城县社会治理、源头治理的切实举措,解决恭城“留守”人员增多引发的乡村治理难题。赶在县委召开务虚会之前,恭城县委政法委拿出了一项“三心三治一守”活动的实施方案,一经提出就获得县委领导的肯定和支持。
所谓“三心三治一守”,“三心”即忠孝心、敬畏心、互助心;“三治”即自治、德治、法治;“一守”即守规矩。
为什么提出这个主题?恭城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朱桂斌向《法制日报》记者解释:恭城县从源头抓起,从群众守法意识入手,与传统文化的教育培训相结合,促使群众养成忠孝心、敬畏心、互助心,从而达到自治、德治、法治目标,实现守规矩的社会形态,促进全社会的有效治理。
2018年3月,县委政法委印发方案至各乡镇和各单位,要求以“三心三治一守”活动为载体,全社会动起来,共同参与平安恭城建设。为了避免活动流于形式,方案里明确,各乡镇及单位开展活动,必须有方案、有具体负责人、有活动记录、有活动宣传版面、有先进典型、有活动成效,政法委不定期检查。
一场自上而下、波及全县的大培训启动。培训分层次、分批次,首先培训活动的主要执行者政法队伍、讲师团、义工团、学校企业负责人等约4000人,随后进一步辐射,进学校、机关、农村、社区、企业、家庭,让全社会了解并参与到活动中。在进学校、机关等基层一线的培训中,形式丰富,以传统文化讲座、文艺演出为主,共开展了100多场次。一时间,“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等中华传统文化之风吹遍恭城大地。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朱桂斌说,大培训也是一次法治基层行,就是希望活动深植群众心田,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建设,促进群众“忠孝心、敬畏心、互助心”的自觉养成,为实现活动总体目标打下坚实的德治基础。
“三心三治一守”活动不搞“一刀切”,基层单位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彰显活动特色。在恭城县民族实验中学,“三心三治一守”醒目印制在教学楼上,融入到班级公约里。在恭城县人民法院,法治德治相融合,以法治“定分止争”,案结事了,以德治“春风化雨”,调解纠纷,以自治“教育干警自律”,全院营造敬畏法律、崇德向善的氛围。
全县9个乡镇根据情况因地制宜,各有千秋,涌现出了20个示范村。观音乡观音屯,风景秀美,山水环绕。村里建设起法治文化长廊,让这个自然村落散发出文化气息。栗木镇常家村220多户人家,村口过去又脏又乱,不到1000人的村子也面临着治理难题。开展“三心三治一守”活动后,村委大力挖掘常氏族谱文化,将族谱家训内容融入到活动中,在村口开辟阵地宣传常家村历史文化,村风民风有了明显好转,百年老村焕发崭新容貌。平安镇桥头村地处动车站旁,如今大兴土木,建设平安康养特色小镇,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根据规划,这里将打造道德自治示范村、健康文化村示范村,推行“三心三治一守”乡村治理新模式,设置村规民约、村民理事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联合会、法规监督委员会的“一约三会”组织架构,以法治定正道,以德治树新风,让村民自觉遵守村规民约,形成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乡村治理新形态。
“我们的目标就是内容有新意、宣传有亮点、治理有章法、乡村有变化、群众有收获。”朱桂斌说,如今,恭城县每个村都立有村规民约,成立老人协会,基层自治在法律允许的框架内开展,村屯治理有章可循。
2018年,恭城县治安案件313起,同比下降7.4%;刑事案件378件,同比下降20%,破案率同比上升24.1%。“千亩鱼塘无需看,万亩果园不用守;街上门面无人盗,农村住房不上锁。”一首在当地流传的歌谣唱出平安恭城的和美画卷。(作者:尚永江 曹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