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可可西里,很多人并不陌生。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片人间净土因大规模盗猎、盗采受到广泛关注,一场旷日持久的生态保卫战就此展开。
在越来越多的保卫者中,有一位藏族汉子,用热血与信仰守卫着藏羚羊,守卫着可可西里的一草一木,成为人们心中的“生态英雄”。一起来看看他的故事吧!
可可西里在蒙语里意为“美丽的少女”。这片平均海拔4600多米的高原,是中国乃至世界少有的生态资源的宝库,但这里的生态系统也极其脆弱,容不得一丝破坏。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一种叫作沙图什的奢华披肩在欧美市场走俏。一条沙图什当时最高可卖到5万美元,而制作这样一条披肩,要付出3到5只成年藏羚羊的生命。这是带着血腥的美丽,由此引起的猖獗盗猎使藏羚羊的数量由繁盛时的20万只锐减至不到2万只。
1992年,杰桑?索南达杰组建巡山队,向盗猎盗采分子“宣战”。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一年后,索南达杰在可可西里太阳湖畔与盗猎分子的对峙中不幸壮烈牺牲。
2011年,年近半百的布周接任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承担起索南达杰未竟的事业。每个月他都要组织队员深入可可西里腹地巡山。
每年夏天,数万只藏羚羊开始向可可西里腹地的太阳湖和卓乃湖集结,它们将在这里繁育后代。
这是可可西里一年之中最重要的防盗猎期。为了防止盗猎、盗采,布周每个月都会带领队员深入可可西里腹地巡山。
夏季气温升高,可可西里地表的冻土融化,道路泥泞,车辆被困是常有的事儿。在海拔5000米的高原,队员们一次次挖泥、推车,体力消耗极大。
每一次进山巡护,他们带的伙食都是便于储存的土豆、萝卜和面条。一天一顿饭,实在饿了就啃点干粮。为了减少负重,他们进山会尽量少拿些饮用水。
有一次晚上,他们找不到水源,只能喝点地上的积水,第二天他们才发现那些水里面全是虫子。除了应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他们还经常要防备狼和熊等野兽的袭击。
在这样的条件下,布周曾先后43次带队深入无人区,最长创下巡山48天的人类身体极限纪录。
如今的可可西里,和布周并肩战斗的生态管护人员已经增加到4000多名,一张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管护网络正在形成。在这片4.5万平方公里的人间净土上,近百种特有植物、70多种珍稀动物安逸地繁衍生息着。
2017年7月7日,在波兰举行的第41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大会上,可可西里正式入选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这让为之奋斗了多年的布周倍感欣慰。布周有一块珍藏多年的石头,是他在可可西里巡山时捡回来的,石头的纹理恰似一枚党徽。
经过20多年的坚守和保护,盗猎者的枪声已经远去,藏羚羊从最低谷时期的2万只已经增加到如今的6万只。
夏天就要到了,数万只身姿健美、奔跑如飞的“高原精灵”将再次成群结队来到可可西里,成为这片土地上最美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