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我要投稿
长安播报

福建:增强忧患意识发扬斗争精神奋力开创福建政法工作新局面

2019-05-07 11:32  来源:法制日报  责任编辑:杨少伟
字号  分享至:

  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发展战略和全局高度,全面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政法工作取得的成就、积累的经验,科学分析新时代政法工作所处的历史方位,深刻阐述了事关政法工作全局和长远发展的一系列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是新时代政法工作的根本遵循、行动纲领和指路明灯。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准确把握精神实质,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一、旗帜引领方向,科学擘画新时代政法工作新蓝图

  伟大的时代必然产生伟大的理论,伟大的理论必然是一面高扬的旗帜。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贯通、国际与国内相统筹的视角,全面擘画了新时代政法事业发展的宏伟蓝图,蕴含着高超的政治智慧、敏锐的战略眼光、深厚的人民立场、缜密的辩证思维、强烈的创新精神,是引领政法工作前进方向的伟大旗帜,为我们把握新时代政法工作的大政方针、目标任务和工作路径指明了方向。

  一是充分体现了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深度的忧患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把党的十八大以来政法工作积累的经验概括为“九个必须”,是对政法工作理论成果、实践成果的梳理总结提炼,是对政法工作内在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必须深刻理解、全面把握,长期坚持、坚决落实。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从国际形势、国内发展、科技发展三个方面,深刻分析阐明了保安全、护稳定面临“三个更加艰巨繁重的任务”。我们要居安思危、知危图安,思则有备、有备无患,自觉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政治上的主心骨、思想上的定盘星、行动上的指南针,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毫不动摇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绝对领导,确保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政法工作各方面、全过程。

  二是充分体现了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和知行合一的实践品格。习近平总书记从国际格局、国内形势出发,明确新时代政法工作的历史方位、总体思路、战略举措,体现出深邃的洞察力、精准的判断力、超前的谋划力,在政法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史观的实践运用,是指导做好政法工作的纲领性文献,有利于我们更加准确把握新形势、确立新坐标,增强工作的原则性、前瞻性、预见性,

   在时代发展中锚定航向、把握主动。习近平总书记从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政法领域全面深化改革、建设过硬政法队伍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既有政治高度、理论深度,又有实践厚度、情感温度,针对性、指导性、操作性很强,为新时代政法工作干什么、怎么干、实现什么目标等提供了明晰的答案和路径。

  三是充分体现了恪守法治精神的坚定性和发扬斗争精神的时代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保障权益、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提高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水平,推动社会主义法治迈向良法善治新境界。在强调建设过硬政法队伍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等“四化”要求,这就要求政法队伍建设要有更高标准、更严要求,面对复杂形势和风险挑战,要以“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的顽强意志,勇于担当、敢于亮剑,充分发扬斗争精神,切实增强斗争本领,坚持问题导向,以砥砺奋进、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去推动矛盾问题的解决,在斗争中经受考验、锤炼意志、提高本领。

  二、增强忧患意识,牢牢把握新时代政法工作新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是生于忧患、成长于忧患、壮大于忧患的政党。忧患意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理论品格,体现了强烈的使命担当、鲜明的问题导向、科学的战略判断。一以贯之增强忧患意识,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中得出的重要经验。面对严峻复杂的风险挑战、面对多元多样的矛盾纠纷、面对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需求,政法机关作为捍卫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重要力量,更要始终保持高度警惕,切实增强忧患意识,牢固树立底线思维。

  增强忧患意识是积极应对风险挑战的内在要求。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增多。在去年初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分析了当前面临的8个方面16个重大风险。在今年的研讨班上,再次就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提出明确要求,响鼓重锤,振聋发聩,催人警醒。面对各类风险挑战,如果没有忧患意识,安于现状,盲目乐观,我们就无法“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就无法牢牢把握政法工作主动权,就无法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也就无法取得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的胜利。

  增强忧患意识是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社会各种矛盾源、各类矛盾点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只有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全面评估各种社会矛盾纠纷,把预判矛盾所在、把握矛盾走向作为谋求主动的关键,宁可把问题想得严重一些、把矛盾看得复杂一些,从最坏处着眼、从最坏处准备、向最好处努力,才能有备无患、遇事不慌,才能对症下药、心中有数。

  增强忧患意识是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的重要前提。随着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政法机关在正义维护、权利救济、安全保障、服务供给方面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新要求。具体来看,人民群众不仅希望人身权、财产权不受侵犯,而且期待个人尊严得到尊重、人格权得到保护;不仅注重现实安全,而且期待权力受制约、公正可预期,对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有更高要求;不仅注重单纯的个体受益,而且更加关注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对社会事务参与意愿更加强烈。政法机关只有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充分认识到政法产品供给同人民群众需求之间的差距不足,把人民群众的福祉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从人民群众最恨、最怨、最烦的事情做起,才能让人民群众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切身感受到环境更安全、司法更公正、服务更便捷、生活更幸福。

  三、发扬斗争精神,奋力开创福建政法工作新局面

  斗争精神是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思想武器。我们要保持敢于直面风险挑战、敢于较真碰硬、敢于攻坚克难、敢于善作善成的精神状态,在坚持原则、坚守信仰、坚定立场基础上,认真冷静分析、主动担当作为、因时因势行动,以敢于斗争的革命胆略和善于斗争的科学方略,认真履行职责,推动福建政法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是以敏锐的政治警觉确保国家政治安全。当前,各类风险挑战严峻复杂,我们必须时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政法机关要时刻绷紧政治安全这根弦,着力增强政治警觉性和政治鉴别力,坚决与一切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行作斗争,与一切损害人民利益、脱离群众的行为作斗争,与一切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的行为作斗争,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坚决捍卫国家政治安全特别是政权安全和制度安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创造安全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

  二是以高度的政治清醒坚守意识形态阵地。面对多样化社会思潮,面对各种噪音杂音,要以高度的政治清醒来把脉定向、守正创新,认真贯彻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对政法领域意识形态重大问题的分析研判和重大任务的统筹指导,进一步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进一步巩固壮大政法主流舆论,进一步强化网络综合治理,进一步规范阵地建设管理,切实维护政法领域意识形态安全。

  三是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深化平安福建建设。平安是最基本民生,也是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必需品”。我们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进一步深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善于把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着力推进基础性设施、平台、队伍、制度“四基”工程建设,着力提升社会治理“四化”水平,着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让“平安福建”成为八闽大地的一张亮丽名片。

  四是以坚毅的政治定力推进政法领域改革。当前,政法领域改革步入深水区,既有改革阻力较大、阻碍较多的硬骨头,也有推动改革部署落地落实的硬任务。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政法领域改革到了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需要大力弘扬伟大的改革开放精神,推动改革理念再深化、改革格局再拓展、改革任务再落实、改革方法再创新。要抓紧落实政法口机构改革任务,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深化执法司法规范化建设,加快推进政法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勇攀新时代政法领域全面深化改革新高峰。

  五是以严格的政治标准加强政法队伍建设。政法队伍肩负责任重、掌握权力大、面临诱惑多。近年来,基层政法干警违纪违法案件时有发生,政法系统存在的“四风”问题呈现隐形变异,纠“四风”转作风任务任重道远。我们要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化”目标,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以能力建设为重点,以整肃风纪为抓手,以正向激励为保障,教育引导广大政法干警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努力打造一支党中央放心、人民群众满意的高素质政法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