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手上怎么长泡了?”3月5日上午,成都女子监狱心理咨询中心,女警罗玉霜准备给一名彝族服刑人员开展心理辅导。当她看到其手上的水泡,用彝语关心的问了起来。
短发,戴眼镜,皮肤微黑是罗玉霜给人的第一印象。彝族特色的鼠标垫,挂画,各种可爱有趣的小摆设,罗玉霜的心理工作室十分温馨。在成都女子监狱,罗玉霜是仅有的4名彝族女警之一,也是心理健康中心负责人。结束心理辅导后,这个能文能武的女警给记者讲了讲她的故事。
唯一:忙碌的日子让她成长
2006年底,作为成都女子监狱公招的第一位彝族女民警,罗玉霜穿上了从小向往的藏蓝警服。上班第一天,她就成了“名人”。知道监狱来了一位彝族女民警,彝族服刑人员们都很想知道这个“罗干事”长啥样。
罗玉霜刚开始在六监区当管教民警。可监区之间的林荫小道上却总能看到她奔跑的身影:彝族服刑人员信件来了,罗玉霜帮着检查和翻译;监狱和监区的文艺活动,她是“翻译官”的不二人选;彝族服刑人员保外就医、长途押解,出警名单里她的名字总在其中……涉及彝族服刑人员的,大大小小的事,罗玉霜都参与其中。
对罗玉霜,彝族服刑人员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大家愿意找她聊天、谈心,也在这时候,她们才能说上一会家乡话。此后几年,罗玉霜成了一个纽带,搭建起彝族服刑人员和监狱民警沟通的桥梁,让彝族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工作更加顺利地开展起来。
能武:关键时刻展现过硬素质
工作中,罗玉霜也曾遇到危险。服刑人员阿呷(化名)保外就医即将期满,2008年5月,罗玉霜一行赴凉山州,送阿呷到指定医院鉴定确认保外就医情形是否消失,如符合收押条件,则予收监。押送车翻山越岭,行走在山间。途中,阿呷说要上厕所。男民警只能外围警戒,罗玉霜带着阿呷来到不远的树林旁。“下车时她病恹恹的。上完厕所突然问我有男朋友没?她说话的时候眼睛一亮,我本能地立即警觉起来。”罗玉霜说。
罗玉霜催促阿呷回到车上,一边伸手拉她的衣服。就在抓住阿呷衣服时,阿呷顺势脱掉外套。眼看情况不对,罗玉霜再次抓住对方毛衣,却被阿呷再次顺势脱掉。阿呷往树林深处跑,罗玉霜紧追其后。在一处较高的山头,罗玉霜跳起来从背后扑倒了阿呷。两个人抱在一起,扭成一团,从长长的山坡上往下翻滚。
翻滚途中,罗玉霜死死抓住阿呷,并用余光扫视周围地形,“我发现草坡下面就是悬崖了。当时心想完了,今天我和她铁定得死一个。”翻滚途中,罗玉霜一直试图用脚勾住旁边的草木,减缓滚落速度。在半山腰上,她的脚勾住了旁边的植物。她和阿呷停了下来,罗玉霜凭借过硬的警体素质将阿呷压在身下,并牢牢钳住,将其制服。外围民警最终赶到,迅速将阿呷送至医院,经鉴定阿呷符合收押条件,故予收监。
说起这事,罗玉霜手舞足蹈起来,她说自己打小就当男孩一样养,身体素质很棒,当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不能让她跑了。”13年来,这样惊险的事不止一次发生在罗玉霜身上,但她从来没有过退缩和害怕。
能文:教汉语教彝语还当心理老师
为了发挥罗玉霜彝族民警的特长,监狱随后将她调到入监队,希望帮助刚到监狱的彝族服刑人员迅速适应改造生活。
解决沟通障碍,是第一步。那时,罗玉霜每天组织课堂,教彝族服刑人员汉语,同时又教每个监舍的舍长简单的彝语。为了帮助彝族服刑人员理解记忆服刑人员行为规范,她编写了《服刑人员行为规范彝汉双语手册》。最近,她又忙着监狱日常彝汉双语互译本的编写工作。
2009年,罗玉霜考取了心理咨询师资格证,现在是成都女子监狱心理健康中心负责人。“学习心理咨询后发现,女性服刑人员很多问题出在情绪上,改造不仅仅是要在表面上告诉她们要怎样做,而是要找出她们言行方面的原因,从而从而更好的帮到她们”在罗玉霜看来,打学习心理咨询后,自己教育改造中也更加注重换位思考,注重寻找背后的原因,从而找准症结,从内心去慢慢改变她们。
为了发挥心理咨询的作用,成都女子监狱建立起了监狱心理健康中心,监区心理辅导站和心理互助员三级网络。复核监区上报的服刑人员危险评估状况,给心理互助员上课,开展服刑人员个体咨询、小组辅导、团体辅导,安排心理健康中心日常工作,还要协助其他部门开展彝族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工作……每一天,罗玉霜的日程都排得很满。
吃过中午饭,罗玉霜回到办公室,开始准备下午服刑人员团体辅导的资料和课件。
四川法制报记者 赵文/文 蒋京洲/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