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我要投稿
长安播报

视频揭秘:监狱里怎么过年?

2019-02-06 18:24  来源:中央政法委长安剑  责任编辑:陈叶军
字号  分享至:

    “人生最大的悲剧莫过于失去自由,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失去亲人和朋友。”这是一首著名监狱歌曲的独白,自由与亲朋的可贵,很多人常失去了才知后悔。

    农历春节,大墙内外,皆有年味,然而,墙内的“年味”,似乎不仅仅是常人理解的“庆祝”而已……

    爆竹声中一岁除,中国人的“年味”总是伴随在种种庆祝的传统仪式中。墙外的人们张灯结彩、新桃换旧符,墙内的他们也有着独特的形式恭贺新春。

    这里同样有春联、有水饺,以及无处不在的“福”字,但最缺少的东西,却勾起服刑人员最深的悔恨……

    01

    新年“牢饭”:好吃不过饺子!

    俗话说: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上海市宝山监狱的“炊场”内,一盘盘热腾腾的饺子,为大墙里的新年增添了别样的风味。

    宝山监狱炊场的负责人介绍:平日里,监狱的服刑人员的饮食标准是一荤一素,对于这碗“牢饭”,宝山监狱的要求是“吃饱,吃热,吃卫生”。

    “他们(指服刑人员)一年最期待就是这顿年夜饭了。”

    宝山监狱里有多位“特殊”的服刑人员。来自台湾台北的王某(化名),被判无期徒刑。这是他在宝山监狱的第二个“春节”。

    “台湾过年也有很多风俗,比如‘拜拜’,每次过年都会去祠堂祭祖。”王某顿了顿,“可惜,我这两年怕是也无颜面对祖上了”。

    王某告诉记者,“两岸同胞本是同源,在习俗上其实没有太大的区别。”

    其实,不只是风俗相似,在管理上,监狱也对港澳台的服刑人员“一视同仁”。宝山监狱第九监区副监区长阮亮表示,

    “我们对港澳台罪犯统一严格规范执法,同时通过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党的历史和发展、改革开放成就等多个渠道,让他们感受到中华血脉相亲相爱,同根同源,以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重要性。”

    “我是台湾人,更是一个中国人,希望同胞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

    谈到大墙过年,王某表示十分想念家人,“监狱如同一个小社会,年味十足。希望通过改造,能够重回社会,去感受大墙外的那份年味。”

    02

    写下的是春联,写不尽的是思念

    “这边,当心不要碰到墨,慢慢贴!”、“歪了歪了,往上一点。”

    阳光温暖着冰冷的大墙,北新泾监狱的年味也逐渐弥漫。

    “倏忽流光竹刻过,年年此夕念家乡...…”贴完春联,服刑人员陈某(化名)擦去几经修改的草稿,用毛笔在新年贺卡上写下了一首诗。这首《除夕》是陈某原创的诗歌。

    他被判6年,这是他在北新泾监狱的第四个“年”。

    陈某说,每年他都会为亲人们精心写贺卡,至于春节前的信,从打草稿到完成,更是需要花上四五个小时。

    “前几天堂弟来信,说奶奶经常半夜腰疼发作,她总说熬不到我出狱的那天了。”

    说到这个年,陈某的声音哽咽了。对服刑中的陈某而言,“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一种念想,也是一种煎熬。

    “每年我的心愿都是一样的,希望奶奶能撑下去,看到改造后的我。”

    03

    这里的“年味”,处处引“悔情”

    春节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在上海市未成年犯管教所里,为帮助服刑人员改造而引进的陶瓷艺术项目,更是一项独属于中国人的传统文化。

    清水浊泥,拉胚成型,烈火窑开,千峰翠来。在懵懂年纪铸成大错的陈某说,接触陶瓷制作时间不长,自己便有了浓厚的兴趣。已在大墙内取得了好几个专业等级证书的他,如今立志要在刑期中学好这门技术,更要在回归社会后靠这门手艺自食其力。

    他说:“制作陶瓷让我心境平和,我喜欢这门手艺。”

    墙内不闻鞭炮之声,但过年的年味早已传入大墙。为了应景,女性服刑人员在已经烧制成型的瓷器上绘制春节符箓。

    阳光泼洒,纤毫毕现,磁盘上的一个个福字成了她们寄托情思最好的工具。

    “我很想念妈妈做的菜,以前在外面,从来不知道和家人在一起有多可贵,过年都到处跑,不肯在家里多待。现在想想,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虽然平淡,却是最幸福的。”

    这是一位在大墙内步入成年的女性服刑人员对我们说的话,也是此次采访中,我们听到的最多的话。

声明:本文转自微信公号“纵相”

(ID:zongxiangnews),在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