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记者王淑静 见习记者刘鹏宇
如何创新破解“案多人少”难题?如何释放警力?11月4日,“新时代枫桥经验与中国社会治安治理创新理论研讨会”暨“第一届公安发展战略论坛----新时代‘枫桥经验’的警务创新研究”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召开。专家学者分享了各地的创新实践“干货”。
11月4日,“新时代枫桥经验与中国社会治安治理创新理论研讨会”暨“第一届公安发展战论坛——新时代‘枫桥经验’的警务创新研究”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召开。
2018年是毛泽东同志批示学习推广“枫桥经验”55周年,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坚持发展“枫桥经验”15周年。公安部公安发展战略研究所副所长杨昌军提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应继承和发展“枫桥经验”,创建适应新时代的“人民治安”新模式,以全民治安的供给侧改革,实现社会治安的供需平衡。
上世纪60年代,浙江诸暨市枫桥镇干部群众在实践中创造出“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的“枫桥经验”,发动和依靠群众,就地化解矛盾。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校长、公安部公安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曹诗权认为: “‘枫桥经验’有着丰富的公安元素,从诞生到发展至今,‘枫桥经验’与公安工作一路同行。在一定意义上,‘枫桥经验’也是公安工作的经验,需要公安人倾力研究。”
会上,12名公安领域专家、学者分享了关于“枫桥经验”研究的最新成果。
浙江省诸暨市公安局副局长、枫桥派出所所长杨叶峰介绍,作为“枫桥经验”诞生地的派出所,枫桥派出所坚定第一目标,创建人民满意派出所;构建“以民意为导向”的枫桥警务模式,在29个行政村均建立警务工作站,把派出所建到群众家门口,真正做到警力下沉,警务前移,警政联动;开展“互联网+警务工作”模式,通过微信警务,搭建网上警民连心桥。
“此外,枫桥派出所组建伙伴式警务共同体——‘红枫义警’,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杨叶峰介绍,这是诸暨市枫桥镇行政区域内有志于平安、警务志愿活动的社会公众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成立最初,“红枫义警”就对自身职能进行了明确定位,譬如:治安巡逻、法制宣传、安防教育、纠纷调解、文明劝导、社会关怀等。“在社区平安共建中,‘红枫义警’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将坚持好、传承好、发展好这块传家宝,打造出社会治理的新样板。”
与会学者正在发言。
中国保安业协会第一副会长刘绍武认为,枫桥经验的根本在基层。近年来各地实行的民警住在自己负责的社区,以保证24小时和群众接触,甚至其家人也可以参与社会治理,这种做法值得推广。
“比如天津市公安局河西分局打造‘智慧保安服务平台’,通过一个手机app控制化解矛盾和纠纷。同时,建立分级化解处置运行机制。既要‘键对键’,又要‘面对面’,社区民警现场处理群众最关切的公共安全、权益保障等问题。”刘绍武说。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法学会、中国警察协会指导,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和公安部公安发展战略研究所联合举办,来自中国法学会、中国警察协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浙江枫桥派出所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共100余人参会。
相关专家均认为,新时期的“枫桥经验”具备群众治安、综合治理、总体平安三大创新,从而成为了其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建立“公安发展战略研究论坛”必将对繁荣警务理论的研究、推动公安事业的发展、促进社会的长治久安作出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