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主办

设为首页 | 我要投稿
长安播报

西藏贫困乡:“法官带来的最大改变是文明和法治理念”

2018-10-09 19:49  来源:中国长安网  责任编辑:赵利丽
字号  分享至:

  中国长安网特约记者 言娟

  “精准脱贫”,是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的“三大攻坚战”之一。

  在西藏,有一种扶贫,扶了“物质之贫”,更扶了文明、扶了人心。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下基层、走边疆,我看法院新成就”采风活动第二站来到西藏。中国长安网记者走进“羌塘草原”那曲,深入探访西藏地区法院用法治理念帮扶藏族同胞的故事。

  全村最漂亮的房子是幼儿园

  从那曲市城区出发,经过近2小时颠簸和摇晃,中国长安网记者抵达了色尼区达萨乡当里村。这里是色尼区人民法院的驻村帮扶点。

  进了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栋蓝白相间的新房子,阳光穿过透明顶棚,照耀在里面彩色的跑道上,墙外挂着横幅“弘扬宪法精神 增强法制观念”。村民们告诉我们,这里是他们新建成的幼儿园,很快,村里的60多名孩子,就可以在全村最漂亮的房子里上学了。

  村里刚建好的幼儿园。

  当里村位于达萨乡西部,平均海拔4500米,属于高海拔贫困山区,地域偏僻,自然条件差,距离县城80公里。以牧业为主,全村由9个自然村组成,共124户689人。色尼区法院三名干警组成的第七批驻村工作队,今年1月正式来到这里开展帮扶工作。

  藏族村民们赶来帮忙煮奶,迎接记者。

  法官们暂时没有办公场所,租用了当地村民的房子。宽约三米,长不足五米,吃、住、办公都挤在这间小屋子里。

  记者在现场看到,取暖的炉子上烧着热水,灶上“咕噜咕噜”煮着牦牛奶,小桌子上摆了电脑、打印机。靠床的一面墙上,整齐的挂着驻村工作队每一项工作的进度和情况。

  色尼区法院干警在介绍驻村帮扶工作情况。

  最大的变化 是文明和法治观念

  色尼区法院干警告诉中国长安网记者,色尼区法院帮扶队进村后,加大了产业帮扶,助推村民精准脱贫。从2016年至今,多次组织技能培训解决贫困家庭人员就业问题。

  今年,村里成立了“一村一合”,总投资100万元,以每头6500元的价格购入50头牦牛,剩余款项用于创建牲畜暖棚。合作社主要经营牦牛奶、酥油、酸奶等牧业产品。

  所得款项的受益人,是全村3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共169人。其中含低保户13户59人,五保户1户1人。合作社还解决了25位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就业问题。

  右边的土坯房是牧民们自己盖的老房子,白色的水泥房是国家“安居工程”补助建房。

  通过易地搬迁,牧民们可以集中居住在生活条件较好的地方。

  同时,扶贫工作队还加强了洁美村庄创建工作、计划生育工作、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民政保障工作等。

  最让达萨乡党委副书记兼乡长昂旺赞不绝口的,是法院的帮扶队给村里带来的文明和法治观念的变化:“驻村帮扶队来了以后,慢慢的带动村支两委一起开展扶贫脱贫工作,带动村支两委和村民们的思想解放。”

  “驻村帮扶队教村民们开商店、卖手工艺品,今年还办了合作社,把农副产品集中销售出去,改变了过去生产生活自给自足的状态,让村民们思想观念和生活状态逐步发生转变。”

  昂旺觉得法院来的同志,给当里带来的最大变化,是文明和法治观念。

  昂旺说:“牧民们都是世代在这周边放牧,以前村里的小孩上学的很少。帮扶队来了之后,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让他们明白文化知识的重要性。现在村里的适龄孩子都100%上学了。”

  “驻村帮扶队还积极对村民进行普法。他们每天都会骑着摩托车或者徒步,到村民、牧民家里挨家挨户宣讲《宪法》《民法》,还有野生动物法、草原法、婚姻法等等。通过入户宣讲,结合案子来讲,效果很好。”昂旺说。

  根据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的统一安排,区法院系统约有1/6的干警从事驻村扶贫工作。

  “有的法官所在的地方,比我们条件更艰苦,面临的困难更多。但是我们一直在坚守,一直在努力,是为了全西藏人民共同脱贫奔小康,为了西藏的明天更美好!”色尼区法院干警说。

  (照片摄影:言娟)

为了“说走就走的旅行”,国门卫士拼了

云南河口,与越南隔河相望,是我国通往东盟国家的重要陆路口岸。

山西闻喜“盗墓黑帮”侯氏兄弟一案9人终审宣判

山西闻喜“盗墓黑帮”侯氏兄弟一案9人终审宣判,依法驳回各上诉人上诉,维持原判。

用政法新媒体的春天,带来政法事业的万紫千红!

我们必须为共和国守住中国互联网的半壁江山!

没有全情投入,哪有未来可期 一支“先进审判团...

她们思想活跃、热爱思考、工作热情高、进取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