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这一次差点阴沟里翻了船,让徐晓伟开始深刻反思起勤务的安全保障问题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防暴队的勤务会越来越多,不是每次都能够逢凶化吉的,关键还在于提升自身的能力水平。
那怎么才能够提升呢?在利比里亚恶劣环境和紧缺物资的情况下,许多困难并不是人力可以解决的。比如说对于地形地貌的掌握,在国内,依靠GPS定位系统,可以实时了解当前道路安全情况,但在利比里亚,则只能靠驾驶员肉眼来观察前方。不管是在格林威尔还是蒙罗维亚,任何地方对于防暴队来说都是陌生的,即使是多次反复执勤过的路线,都会因为雨季的来临而变得复杂,因为暴雨会造成一个个的大水坑,或者山体滑坡和桥梁断裂。又比如通信问题,在国内,移动、联通、电信等业务基本已经扩展到每一个角落,许多在深山、大漠、海岛上的居民,也能实现信号全覆盖,但是在利比里亚,除了首都的通信还算好之外,其他的各州信号都不算太好,甚至在蒙罗维亚市郊,也会出现信号断断续续的情况。至于在丛林里,根本没有任何信号,连海事卫星电话都接收不到。
徐晓伟还清楚记得初次到格林威尔的时候,想给蒋建卫总队和贺长江政委发送几张老营区的图片,在那里整整一个星期的时间,这几张格式不大的图片硬是发送不出去。有的队员告诉徐晓伟,在芒果树下信号会好一点,于是徐晓伟在营区中央的芒果树下拿着手机到处找信号,但是并没有多大用处,只能说文字的信息发送得比较及时,图品和视频信息仍然发送不了。
雨季持续的时间太长了,几乎要达到半年的时间,如果没有执勤现场的信息,中国防暴队就等于瞎子一样,指挥中心与现场根本无法沟通,发生了什么情况都只能听天由命。这是非常被动的局面。
就在徐晓伟一筹莫展的时候,后勤分队的教导员王斌过来请示汇报工作。
王斌看到徐晓伟在出神地思考,不禁问了一句:“政委,看您愁眉不展的样子,莫非是有什么心事吗?”
徐晓伟从思考中回过神来,看见王斌,示意他坐下,说:“你来得正好,这方面你是专家,快来帮我参考参考。”
原来,王斌在出发维和前是浙江边防总队的信息化处处长,对于信息技术非常在行。徐晓伟把这几天执勤小队遇到的情况和自己的思考详细讲给王斌听,听完之后,王斌思索了一会,对徐晓伟说:“政委,我有个建议,不知道该不该说。”
徐晓伟说:“你就快说吧,只要是建议,不管是好是坏,说出来总有参考的价值。”
王斌说:“政委,您还记得出发时咱们采购的装备吗?当时您让我专门购买了无人机带过来。我看可以好好利用一下这个技术!”
徐晓伟“哦”的一声。王斌的话确实提醒了他,当时出发的时候,他确实让总队采购了三台无人机,当时主要的作用是想制作宣传报道用的,可是现在王斌提出来,难道无人机还可以应用到勤务中?
王斌继续说道:“我有个初步的想法,就是咱们营区不是有绿岛信号塔吗?把绿岛信号塔、基站天线搭配使用起来,可以解决对讲机和手机远近接通的难题;车载电台配起来,加装行车记录仪,可以实现不同勤务的集成统一;在信号不通畅或者地形复杂的地方,可以利用高空无人机进行侦查,执勤小队根据无人机侦查回来的图像进行行进,这样整合成一套系统,我们的执勤安全会大大增加。”
徐晓伟听完王斌的建议后高兴地说:“太好了!之前我脑子里隐隐约约有这样的想法,但是思考得还不够成熟。你现在这么一提议,给我启发了思路。我看这样,你牵个头,把队里所有的技术骨干都集中一起,对这个设想进行一个科学的调研,等成熟后我们召开一个队务会,听听你们调研的情况,让大家也作一些补充。”
王斌回答说:“好的,政委,我尽最快速度把调研报告拿出来。”
在王斌的牵头下,一个信息化技术小组成立了,队员们各抒己见,纷纷拿出方案计划,在防暴队现有物资的基础上尽量把装备发挥到最大效能。时机成熟后,徐晓伟主持召开了会议,听取王斌这个小组的专题汇报。
为了让大家简单易懂,王斌专门制作了一个PPT,一边在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显示,一边向参加会议的队领导介绍信息化技术调研情况:“各位领导,下面由我向大家展示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可行性。我们本次调研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因素。第一,是技术的可行性。请大家仔细观看大屏幕,为了提升勤务指挥效能,我们整理了国内带过来的物资,把配备的无人机、无线图传系统、视频监控系统三者关联起来,实现指挥中心到分队、小队、单兵指挥链流畅、可视。现在我们坐在指挥中心,通过营区的视频监控可以看到,一支小队正在受领任务对星基地开展武装巡逻。这是防暴队受领任务时的场景。受领任务后,坐镇大本营的指挥中心根据任务书内容,迅速启动行动预案,通过调集勤务指挥系统查看备勤人员在位情况,并通过指挥系统逐级向分队、小队下达任务命令。接到命令后,执勤小队马上穿戴装备,这时候视频监控系统就可以发挥作用了,我们的督查组可以通过视频检查执勤小队的装备携带情况,如发现有不规范的地方,马上就可以通知增补齐全,这样因为装具佩戴不齐全造成的安全隐患可以在第一时间消除。接下来我们跳转画面,可以看到装备穿戴完毕后,视频指向了武器库,队员们正在领取枪支弹药。同样,我们的督查组可以在视频上检查枪支的领取是否规范、枪支出勤前是否验枪、子弹的数量是否准确,包括执勤完成后枪支的入库是否枪弹一致,从而保障了枪弹从领取到归还的安全。枪弹领取后,我们的队员登车执勤前往目的地。操作员请把画面切换到巡逻小队的车载无线图传系统。现在大家看到的,是我们把车载的无线图传系统关联到指挥中心大屏,只要切换,就可以通过车上安装的摄像头实地观察行进途中周边的环境。我们都知道,在车队行进中,驾驶员要专心开车,其他队员坐了位置不同,视线有限,对于周边环境肯定不能掌握得很仔细,尤其是在夜间,根本无法观察到周边情况。但是安装在车顶的这个红外摄像头就不同了,我们指挥中心的值班人员可以通过远程遥控,360度无死角转动摄像头,不管是白天晚上,不管是晴天雨天,都能清晰地看到行进路上的周边环境。如果发现有不安全的因素,可以通过车载电台马上向带队的指挥员报告,第一时间做好各种防御准备。在处置群体性事件中,我们的指挥员还可以不用出车门就能掌握现场动态,还可以通过指挥中心这边的摄像系统把现场情况记录下来,作为处置的证据。有的队领导可能要问了,遇到自然环境复杂的地段怎么办?摄像头毕竟观察的视线有限。现在我给大家展示的是无人机的拍摄情况。如果我们的执勤小队遇到复杂的地形,比如说要进入一个武装分子控制的场所,或者车队行进中不确定前方是否能够顺利通行,那么我们可以利用无人机进行侦查。我们的无人机升空距离非常高,大家请看。”
随着王斌一声令下,营区响起了一阵轻微的轰鸣声,一台无人机升空而起,盘旋在自由港的上空。王斌把指挥中心的屏幕调整到手机上,这台手机连接着无人机的摄像头,顿时,整个自由港码头周边几十平方公里的地形全部清晰地展现在大家面前,不管是附近的村庄,还是港区的工地,不管是行驶的车辆,还是停靠在码头的货船,画面非常流畅。
王斌接着说:“我们带队执勤的指挥员就可以利用手机连接到无人机的摄像头上,对复杂的地形进行观察,这样不管是行进还是作战,我们都能掌握到前方情况,大大减少执勤中的不安全因素。”
黄侃主任问:“按照你这个方案,我们不是还要培训一批无人机的驾驶员?”
王斌胸有成竹地说:“这个问题不大,出发前我们已经培训了张雷、赵涵、汪正宴三个队员,以他们为根基,在每个小队再物色人选,很快我们就能组建起一支无人机驾驶队。”
大家听了后心里都感到一阵惊喜。王斌的这个提案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如果按照这个方案实施,确实能提升队伍掌握局面的能力。
王斌接着说:“现在给大家汇报的是调研的第二个方面内容。信息的技术我们可以解决,硬件方面还要跟得上。根据我们调研的情况看,如果按照执勤需要,我们可以为每一名队员配备可携带单警信息化装备,包括记录装备:执法记录仪、录音笔、红外夜视仪;通信装备:对讲机、智能手机;数据分析装备:笔记本电脑。在每名队员标配的基础上,以小队为执勤单位的,队员在原有的单警装备基础上增配:卫星电话1台、单兵背负式电台1台、短波电台1台。车辆增配行车记录仪2台、车载图传1台、GPS导航仪2台。在以分队为单位执行人群控制等勤务时,队员在原有的单警装备基础上增配:卫星电话2台、单兵背负式电台2台、短波电台2台、单兵图传1台、无人机1台。车辆增配行车记录仪3台、车载图传2台、GPS导航仪3台。此外,在指挥中心建立指挥通信信息化系统平台,主要由智能监控、LED大屏幕、超短波转信台、服务器组成。这样单警、小队、分队和防暴队信息化装备的配置,信息化装备有机地整合,将能实现执勤前方与指挥中心声音、图像的通联,实现执勤前方行动与防暴队指挥中心指令的无缝衔接,实现执勤全程指挥体系的扁平化。”
王斌的介绍过于专业,很多参会的人员听得似懂非懂。看到他们茫然的眼神,王斌笑着说:“其实说白了很简单,就是我们能有多少装备就用多少装备,所有的装备我们都能实现联网对接。这下大家明白了吧?”
众人才“哦”了一声。
徐晓伟静静地听完王斌的介绍,然后说:“王斌同志的这个方案为非常赞同。但是我还有个提议。根据我们现在的勤务情况,每个小队出去执勤的路线、目的地都不同,我假设今天这个小队去蒙特塞拉多州,明天另外一个小队去邦州,后天另外一个小队又回到蒙特塞拉多州,那么问题来了,第三个小队对第一个小队的路线都是陌生的,是不是还要重复用无人机勘探地形?这样会不会造成时间的浪费?”
徐晓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确实,王斌的方案解决的是前方与后方、技术与装备的问题,但却无法解决信息资源共享的问题。
这时,一名参加会议的队员举手了。他就是来自战斗分队的吴旭东。得到允许后,吴旭东发言:“我认为共享的问题从技术层面来看不难。我们可以建立一个资源数据库,就像以前在边防派出所开展爱民固边大走访一样,我们每次出去执勤都采集信息回来,统一录入到这个数据库里,通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后,整个蒙罗维亚的情况我们都能一清二楚。出发执勤前,队伍的指挥员可以先期到数据库调取路线沿途的基本情况,这样就能实现资源共享了。”
大家都赞同吴旭东的提议。
徐晓伟最后总结道:“根据今天这个会议大家的讨论结果,我们一方面按照王斌同志的方案,抓紧进行技术上的改造,争取最快速度实现预期目标,另一方面按照吴旭东的提议,尽快形成数据库。记住,要快,咱们在这里只有一年的时间,现在三个多月过去了,还有差不多九个月的勤务,务必要抓紧,用信息技术给维和勤务插上安全的翅膀!”
在徐晓伟的大力推动下,指挥中心外联组、战斗分队分别通过不同的途径收集各种相关信息,吴旭东、王超、徐闻帝、马義超等人则日以继夜地研发系统,在经过一个多星期的加班加点后,一个融合了地理信息、分析研判、治安动态的系统产生了。
在系统介绍会上,吴旭东向大家介绍了这款系统的功能与作用:“根据防暴队党总支的要求,经过我们多次反复研究,现在由我将信息系统的功能与作用向大家做个简单介绍。我们的这个系统有三大功能,第一,我们用地理标识了联合国设施及人员住所分布。我们防暴队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保护联利团的设施及人员安全,通过对前期收集的地理信息进行分析总结,利比里亚联利团机构主要有47家,主要分布于蒙特塞拉多州、邦州、大吉德州、希诺州、马里兰州及洛法州。联利团裁撤后,很多联利团地区办公室和下属机构关闭。目前在蒙罗维亚的联利团机构主要有星基地、佩恩机场、星基地、泛非大厦、尼日利亚战斗营及中国防暴队。根据我们前期收集到的信息,蒙罗维亚联利团主要领导及国际雇员主要居住地在辛科区等地,本地雇员主要居住在布什罗岛、河边等地。熟悉掌握联合国设施和人员住所分布,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有利于我防暴队在执行日常巡逻等安防勤务时,明确方向和重点,有效调配警力,保护联合国人员、设施和装备安全。第二,我们的这款系统可以分析研判治安形势。根据外联组和执勤分队提供的资料,我们分析总结了近期发生的52起案件,通过柱状图进行数据分析案件的主要分布地区和案件的主要种类。可以发现,这些案件主要集中在辛科区,佩恩维尔,案件主要类型为入室盗窃、武装抢劫、强奸等。52起案件中,针对联合国雇员的案件9起,主要分布于辛科区,案件类型以武装抢劫和入室盗窃为主。根据案件发生频率的统计结果,我们用不同色块区分,图中红色区域为案件高发区,橙色区域为案件次高发区,绿色区域为相对安全区。通过比对驻蒙罗维亚联利团主要机构与前期采集到的案件地理位置信息,我们发现蒙罗维亚联利团人员设施位置与案件发生区域有重合,如辛科区,布什罗德岛等。根据上述数据分析,我们建议重点加强对辛科区第5街至第20街等重合区域巡逻密度,提高见警率,增强震慑力,降低发案率。第三,动态应对暴恐,群体性事件。当前恐怖活动从动荡国家向周边外溢已经成为地区恐怖活动新趋势,“博科圣地”、“基地”北非分支等恐怖势力正从尼日利亚和马里等地区向西非蔓延渗透,尽管当前利比里亚安全局势总体平稳,但危险依然存在。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可以提前研判,通过信息技术掌握政府大楼,医院,机场等恐怖势力潜在袭击目标的地理信息,诸如行动路线,周围建筑,战略制高点等。以便上述地区出现恐怖活动时,我防暴队能迅速出动,果断应对。同时,蒙罗维亚作为利比里亚政治经济中心,一直是当地民众在表达政治诉求、维护经济权益和申请政府救助的过程中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高发地,我们对近期发生的12起群体性事件进行分析显示,群体性事件主要集中在国会大厦、利比里亚外交部、利比里亚大学等地,涉及联利团机构设施的群体性事件较少。但为防止群体性事件扩散升级,我们建议派出无人机采集现场及周边地区实时图像信息,运用单兵图传装备系统将信息传送至防暴队指挥中心,在不用近距离接近现场,激化示威游行群众情绪的前提下,收集事件发生地地理信息和事件动态,开展针对性勤务部署,以便备勤力量快速反应,果断处置。”
这款新型的系统功能强大,针对性强,大家看了后纷纷鼓掌叫好。
徐晓伟也是听得频频点头,他最后总结说:“我们把这款系统与信息化技术结合在一起,是探索维和勤务的一次重大突破,相信在以后的勤务中,一定会为维和勤务提供强劲的动力支持,我建议咱们把这项活动统一称为信息技术驱动维和勤务,你们看看怎么样?”
大家一致赞成。
就像徐晓伟预料到的一样,信息技术驱动维和勤务模式在防暴队以后的工作中大放异彩,甚至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但是在前期的运作中,也遇到了不少来自各方的阻力,比如说联利团和自由港区的警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