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缉毒之路
从军以后,印春荣觉得现实与理想变得南辕北辙。新兵训练结束后,他没能实现上缉毒战场的梦想,而是被选拔为卫生员,命运的安排多少让他有些失落。
就这样,印春荣开始了自己的从医之路。十多年的军医生涯里,印春荣从未忘却自己的初心。每当看到吸毒者家破人亡,缉毒警察受伤、牺牲时,他都心痛不已,暗暗发誓与毒贩势不两立,终有一天要走向缉毒战场,将他们绳之以法。
有了这个信念,在做好医生的本职工作之余,印春荣都会静下心来研究缉毒形势;看到毒品案件,都会忍不住凑上去看一看。和毒贩打交道就是一场心理战,于是他苦心钻研心理学,从犯罪、大众、社会、青年等心理学到读心术,他都不断地去探索、研究。
在行医的过程中,他还不断地积累自己的人脉,交往了不少地方上的各行各业的人,为以后发展特情、线人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有同事嘲笑印春荣说:“好好的日子不会享受,整天瞎折腾什么?缉毒有缉毒警察,你操那份闲心干吗?”
遇到这种情况,印春荣总是笑着回答道:“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做点事觉得充实一些。”
出于对毒品的敏感性,从医期间,他就为支队侦查队提供了不少有用的线索。有时候看到毒贩被绳之以法,虽然自己不能参与,但印春荣心里也很欣慰。
当人们把印春荣的成功归为一种偶然或者运气时,印春荣从不解释,因为只有他知道这么多年自己经历了什么。其实,缉毒行动很像外科手术,行动必须迅速而准确,直达要害,不容有丝毫差错。
由于首次缉毒任务圆满完成,1999年1月4日,印春荣被借调到保山公安边防支队情报科工作。
还没有体味到新岗位带来的新鲜感,压力就扑面而来。半路出家的印春荣,以前所学的理论与现实需求相差太远,连最简单的讯问笔录和侦破报告,他都要从头学起。
印春荣感觉所有人的目光都在盯着自己,都在看他这个半路出家的人到底行不行。他不断勉励自己:“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没有不行,只有不敢。只要自己比别人努力一点,一定能把事情做好。”
印春荣心里清楚,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侦查员,除了要忠于职守,掌握相关的办案程序,还必须有一套过硬的本领。为了消除大家的疑虑,他认真钻研专业书籍,阅读大量的卷宗,细心揣摩毒贩的心理,分析贩毒的规律和特点,虚心向其他战友学习,努力掌握与毒贩周旋的技巧,不断提高办案能力。
印春荣要求自己不但要学,还要学精。他的情报线索来源比较窄,没有特情、线人,只能自己不断去跑,不断去获取信息。“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缉毒这条道路上,印春荣从一个“新手”慢慢成长起来。
1999年3月,印春荣被任命为情报科副科长,正式脱离军医行业,成为一名真正的缉毒警察。
被委以重任,应该是值得欣喜的,但印春荣担心自己力不从心,难以胜任。毕竟在缉毒这条路上,自己走的时间还太短。三个月的时间,理论上自己还是个新兵,要承担这么大的责任,印春荣有些惶恐。
“带好队伍比做好自己难多了。”印春荣说道。他认为自己道行很浅,别人也对他不服气。
印春荣急切地想证明自己,可是时运不济。1998年的时候,保山公安边防支队的毒品查缉量和办案数量都达到了一个顶峰。到了1999年,支队的毒品查缉量进入了一个低谷,与1998年的战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私底下,大家都在议论,以前的情报科科长在的时候,经常有老百姓来提供情报、线索,印春荣负责情报科以后就很少了。这时候大家开始质疑,是不是印春荣不称职。
每当听到这些言语,印春荣心里都很不是滋味,但对于呈直线下滑的成绩,印春荣也是有心无力,大环境的影响,让他施展不开拳脚。
印春荣感觉自己被压得喘不过气来,他不停地质问自己:为什么别人能做到,自己却做不到?
这时候,争论没有任何意义,印春荣只能坚持自己一贯的做法,在没有办法改变的时候,选择做好自己。他不停地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是不是像战友说的那样,自己的能力确实有问题。对于自身暴露出来的缺点,他没有埋怨别人不理解,更没有辩解,而是选择收起自己的委屈,拼命做出个样子来。
印春荣针对贩毒活动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研究,他不断尝试,查找、总结各方面的经验和不足,制订了多套工作策略和措施,对打击毒品犯罪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经过了1999年一年的补课与积累,印春荣快速成长了起来,从缉毒战线上一个什么都不懂的“新兵”,变成了一个专家。
战友们有问题问他,他总能给出令他们满意的答案。
这个小个子不可小觑,他的眼里有活儿,心中有劲儿。
印春荣像一把出鞘的利剑,在缉毒战场上大杀四方,打团伙、摧网络、缴毒资,逢战必胜,有案必破。这时候,人们终于认可了印春荣,向他投来赞赏与信任的目光。
小时候,印春荣的母亲时常告诫他“不一定要争第一,但不要落于人后”,母亲的很多教诲他都忘记了,但这句话他一直都记得。母亲朴实的话语,让印春荣从小养成了不服输的性格,也正是这种性格,让他在面对困难的时候能够迎难而上,化压力为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