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维和归来一年“和平之吻”主角追踪:一句“THANK YOU”让他们思绪万千……
□中国长安网记者 王淑静
5月17日,联合国新闻部专门推送视频及图片,点名表扬中国警察。一句“THANK YOU”,让汪翔龙和许梦莎这对小夫妻思绪万千……
一年前,浙江省舟山公安边防支队的官兵汪翔龙,以中国第四支赴利比里亚维和警察防暴队队员的身份,与新婚第二天分别的妻子许梦莎深情拥吻,这个迟到一年的吻,曾感动了无数网友。
这一幕,被定格为照片《和平之吻》,成功入选“中国长安网2017年度照片”,并被中国美术艺术的最高殿堂——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今年1月18日,汪翔龙和许梦莎受邀参加发布仪式,并演绎现场版“和平之吻”,再度将“维和警察”四个字拉进人们的视野。《年度回眸|结婚第二天他去了非洲,只能爬树打电话,回来后做的第一件事让她释然了…》
如今,汪翔龙维和归来一年有余,《和平之吻》的两位主人公生活如何,有哪些变化和体会?
胖了、“抠”了
脱下蓝色贝雷帽和维和制服、换上边防官兵服,汪翔龙说,这一年多来,自己身上最直观的变化是——胖了。
“维和期间体重都保持在120斤,现在,已经将近140斤了。”汪翔龙说着,不好意思地笑笑,补充了句,“真有点儿说不出口。”
他总结出三个原因:吃得好,压力小,作息正常。
相比维和期间常吃的“三宝”——土豆、洋葱、胡萝卜,现在的伙食堪称“豪华”——自助餐,每顿有七八道菜,通常是三荤四素或四荤五素的搭配。
汪翔龙所在的舟山边防支队机动一中队,主要以训练为主,负责协助公安打击走私、偷渡、抓赌、处置维稳等工作。
“以前在国外,精神要保持高度集中,工作强度也比较大,压力空前的大。”而相比现在晚上九点半就可以休息,汪翔龙感觉很轻松。
一年前第一眼见到丈夫,许梦莎感觉十分心疼,觉得他“黑了”、“瘦了”。与那时相比,许梦莎觉得丈夫现在非但胖了不少,整个人显得更成熟,也更节俭了。
“与其说是节俭,不如说是‘抠’。”许梦莎的口气中略带嗔怪。
以往两个人去外边吃饭,吃不完就剩下。现在汪翔龙每次都会叮嘱够吃就行:“你知道现在在非洲,还有很多人,连饭都吃不上吗?”
亲朋聚会时,不好开口扫大家的兴,汪翔龙便在每次结束后,把剩下的饭菜打包带走。他对中国长安网记者说,“我不觉得这有什么可耻。在国外养成了习惯,这一顿吃完了,还要想到下一顿怎么办。”
除了食物,用水也是极度节约。汪翔龙还记得在利比里亚,因为缺水洗过一次海水澡。那里有半年是旱季,水资源相当匮乏。为节约用水,他们还发明了一种回收雨水的装置,把雨水贮存在大桶里,用来冲厕所或清洁地面。
所以现在他会经常提醒妻子,洗碗、刷牙时,尽量用多少接多少,不要让水一直流。
“仍然经常被‘放鸽子’”
谈话间,二人说得最多的话是,知足、幸福。
2017年9月3日,两人在舟山举办了迟到一年的婚礼。当天,汪翔龙对许梦莎深情告白:“维和一年,我们的婚礼也迟到了一年。从今往后,我会用心爱你!”
婚后,他们把家安在舟山市普陀区,许梦莎在当地一社保中心上班,汪翔龙则在定海区,相距30多公里,每两周回家一次,轮休两天。
“虽然不在同一个区,好在离家更近了。平时也可以每天打电话、视频聊天,万一家里有事,向单位请个假,1个多小时就能赶回。”汪翔龙说。
休息日时,他总是尽可能地陪伴妻子。偶尔两人一起去影院看一部新上映的电影、逛街吃饭,节假日看望下双方的父母……但他们很少远行,去的最远的城市是宁波,为的是参加战友的婚礼。
“轮休的时候,不能跑太远,怕临时有任务赶不回来。”汪翔龙解释道,同时,他对妻子满含愧疚的坦言:“9月份婚礼后,本来打算去度蜜月,又逢国庆节安保,只好匆匆忙忙赶回去上班。”
上个月,两人商定6月要一起去逛舟山美食节。结果汪翔龙又被通知参加集训,从5月份持续到6月上旬,计划再次泡汤。
许梦莎对此也会抱怨:“为什么每次都放我‘鸽子’?”但在内心深处,她其实非常理解,也很知足,因为再也不用提心吊胆地盼着人归。
在汪翔龙离开的间隙,许梦莎悄悄向记者“秀起幸福”:“以前一年才能见一次,现在两周就能见。有时候还能过去找他,觉得很幸福。”
如今两个人的生活简单、充实,对于今后的规划,许梦莎说:“顺其自然,享受现在两个人稳稳的幸福。”
最后用“珍惜”二字做总结
“2017年3月5日,中国第五支赴利比里亚维和警察防暴队队员离开南宁赴北京集结,5天后,他们将前往利比里亚首都蒙罗维亚,执行为期一年的维和任务。”
“2018年3月2日,中国第五支赴利比里亚维和警察防暴队凯旋归来。”
……
每当在电视上看到有关维和动态的报道,汪翔龙和许梦莎都会睁大眼睛看,竖起耳朵仔细听,记忆又被拉回分别和相见时的场景。
“老婆,我走了,你不用送我啊!”动身离家前,一向坚毅、果断的汪翔龙,忍不住朝妻子颤抖的背影多望了几眼。
“平安回来就好。”一年后相见时,温柔开朗的许梦莎,竟只顾傻笑,最后轻声发出这样一句感慨。
作为维和人员的家属,许梦莎坦言,每次看到中国维和警察出征的消息,第一感受还是在心里为他们默念“注意安全,平安归来。”
微信群,也是汪翔龙了解维和警察们动态的主要渠道。一天,自己所在的维和群里分享了一个小视频,颇让他引以为豪。2018年1月22日,利比里亚总统乔治-维阿在就职演说中,特别感谢了中国驻利比里亚维和警察防暴队对本国所做的贡献。最后,还用汉语说了一句“谢谢”。
翻看着防暴队战友朋友圈的动态——“X月X日,参加了XX节日”、“保障了XX大活动的安保工作”、“举行了XX文化交流日”……汪翔龙心里不由得感到亲切,同样的经历筑就了同样的情感,此刻的他,身在祖国,依旧难舍“维和情”。
随着第五支防暴队圆满完成维和使命凯旋回国,2018年3月,联合国宣布关闭利比里亚任务区。一台台印着联合国LOGO,日夜陪伴维和官兵的装备,也完成了5年、1825天的使命,被打包装船运回国内。
“20728我的座驾”、“仿佛就在昨天”、“似乎又回到第一天到达任务区的样子”……汪翔龙非常怀念那段日子。
“在国外的一切酸甜苦辣,都忍受过来了。再看面对的问题,就都不是事儿。”同在一支防暴队的一位90后独生子,曾发出这样的感慨。
“维和一年,感觉大家都变得成熟了,也变得更加珍惜眼前所拥有的一切,珍惜国家带给我们的安全感,尤其珍惜这个和平的世界。”
汪翔龙最后用“珍惜”二字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