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

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

设为首页 | 我要投稿
长安播报

最高法报告2个热点案件传递的温度

2018-03-12 19:24  来源:中国法院网  责任编辑:黄海英
字号  分享至:

  电梯内劝阻老人吸烟案、朱振彪追赶肇事逃逸者案,是今年最高法院工作报告出现的两个热点案件。这两个案件在高法报告中传递出哪些价值取向?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在两会工作报告中给出了答案:“让维护法律和公共利益的行为受到鼓励,让见义勇为者敢为,以公正裁判树立行为规则,引领社会风尚。”这些价值,传递了司法的温度与力度。

  让我们先看看这两个热点案件的事实和真相:2017年5月,医生杨帆在电梯内劝阻老人吸烟引发争辩,随后,患有心脏病的老人猝死,法院二审认定杨帆不承担侵权责任。同年1月,唐山小伙朱振彪路过一起交通肇事现场,在他追赶肇事逃逸者张永焕时,张站上火车道,被火车撞击身亡,法院认定朱振彪的行为不具有违法性,属于见义勇为行为。这两起案件都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这样的案件,能写入本次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具有非常典型的意义,也给社会公众传递了诸多信息。

  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种风险极大的道义行为。《孟子》有云:“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千百年来,人们对这种高尚的品质都是钦佩、敬仰和赞颂的,然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在社会转型背景下,人们的价值取向也趋于多元化,当我们出于良知和良心的驱使,做出某种义举之后,收获的不再仅仅是感恩,甚至还有别有用心者的颠倒黑白,“女大学生扶老人被讹”“老人自摔诬赖学生”等新闻在网络上层出不穷,高额的“救人成本”,让不少人对见义勇为敬而远之,也让公众对讹人者深恶痛绝。

  习近平总书记说:“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如果说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那么,法院的判决就是一根指挥棒,决定了社会评判的走向和价值观念的引导。医生电梯内劝阻吸烟案、朱振彪追赶交通肇事逃逸者案,这些舆论曾经高度关注的案件再次出现在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中,司法为见义勇为者撑腰,让英雄不再流血又流泪的鲜明态度,传递出法院守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公序良俗的坚定决心,也让我们更加鲜明地感受到中国法治的进步与力量。

  希望,有更多的热点案件,能传递更多的正能量,传递更多的温度与力度,让无力者前行,让寒冷者温暖。

  (易国娟 作者单位:四川省德阳市中级人民法院)

启航新时代:新时代的宪法保障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

集装箱堆场积水致货物受损 堆场存过错被判赔

上海海事法院对这起港口作业纠纷作出一审判决,被告堆场公司赔偿原告保险公司人民币41万余元及利息损失。日前,该案经二 ...

特稿:新时代中国开放力扩容世界

“引进来”、“引精品”,中国为世界经济增添新需求、新动力;“走出去”、“走上去”,中国给世界经济带来新供给、新模式

兄弟,这世界你曾来过,我遇到过你,我记得你

你把最美好的青春,留给了警营、留给了兄弟们,却没有说一声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