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虹
如今,在许多人那里,想要抽出大块时间用于阅读,真的是越来越不容易了。面对纷繁嘈杂的现实生活,作为一个始终对阅读抱有热望的人,那就得“挤”。这正应了鲁迅先生的那句话,“时间就如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挤,总是有的。”“微时间”阅读,有赖于此。
“微时间”阅读,说白了就是充分利用碎片时间开展阅读。古人云,读书要在“三上”:马上、枕上、厕上。不难见出,利用碎片时间读书的传统由来已久。
在新媒体的发展趋势下,最新消息唾手可得,动动手指就可以将内容打包入脑,然而,也有很多人对于这样的阅读方式产生疑问,认为这样的阅读方式破坏了读者的长文本阅读能力。他们认为,从一定意义上说,当前已经进入了一个以碎片化阅读为标志的时代,这使得人们越来越接受“浅阅读”的方式,即不需要思考的、跳跃式的阅读方法,只追求短暂的视觉快感和心理愉悦。
这样的观点不无道理。阅读,自有其不同层次,有学者依低至高将阅读依次划分为信息、刺激、娱乐、知识、思想、审美。通常,前三个信息、刺激、娱乐,是维持人的初级的浅层次的精神需求,可以用“看”来解决;后三个知识、思想、审美,是维持高级的、深层次的精神需求,则只看不行,还得想,这才是真正的阅读。那些在碎片化阅读中迷失了自己的读者,充其量不过是在“看”,在进行“浅阅读”。
过多的“浅阅读”固然可以打发时间,但无助于读者自身知识水平的提升,无助于个人思想的丰盈,无助于其审美情趣的培育。理想中的阅读,自然是能够多一些“深阅读”。只有读者切实沉静下来,专注于优质内容,潜心于细思默想,才能读有所获。既然,阅读难得拥有大块时间,那么,善于利用“微时间”,实施碎片时间阅读,不失其现实可行性。
需要指出的是,碎片时间阅读,不同于碎片化阅读。阅读过程中有效地将碎片时间串联起来,应该说,完全有条件成就个人的“深阅读”。阅读的深与浅,关键体现在内容的选择与阅读的姿态上,有深度的内容加之专心致志的态度,会为高质量的阅读奠定良好基础。
以“微时间”成就“深阅读”,需要读者养成见缝插针及时阅读的习惯,同时,还需要掌握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日本作家奥野宣之所著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给出的笔记读书法不乏其实用性。有句话说得好,“不动笔墨不读书”,奥野宣之的笔记读书法可谓是对这句话的忠实践行。没有多么深奥的道理,亦无太过繁复的技巧,其所倡导的用笔记管理读书生活的理念,以及依托笔记选书、购书、读书、用书的一系列流程,使得喜欢阅读的人即便处于碎片时间,阅读的脚步也不至于虚浮零乱,不至于停留于浅尝辄止。
世间道路千条万条,有的宽阔平坦,有的崎岖蜿蜒,它们,通向了不一样的远方。关于阅读,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目标与不同的行进方式,这使得他们走在了不同的阅读道路上。“微时间”阅读这条道路,虽说只是这千万条道路中不起眼的一条,但若能结合自身实际坚持走下去,未必不能走出自己阅读生活的丰实绚丽。